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何員外的家庭只有一個兒,名小玲。小玲從小就很弱,容易生病,盡管吃了很多補品,但況并沒有改善,還是很瘦弱。在這一年,何員外雇了一個強壯的青年小伏來幫忙做家務。小伏長得神飽滿,心地善良,而且非常勤快。小玲暗暗地喜歡上了他。當何員外得知后,覺得兩個人門不當戶不對,不能結婚,于是想盡辦法要分開他們。小伏和小玲得知這個消息后,決定一起逃離家,找了一個小村莊住下。有一天,小伏進山尋找藥材給小玲,突然看見一只野兔,他用箭中了兔子的后,兔子帶著傷跑掉了,小伏追不舍,追到了一個被砍伐的松林。然而,兔子突然消失了。小伏四尋找,發現在一棵松樹旁邊,他的箭在一個球形的東西上。當小伏拔起箭時,發現球的表皮裂開,里面出了白的東西。他把這個東西挖回家,煮后給小玲吃。第二天,小玲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興。他經常去挖這種東西給小玲吃,慢慢地,小玲原來的疾病竟然痊愈了,也逐漸長胖了起來。沒過多久,小玲還生下了一個胖嘟嘟的小寶寶。從那時起,這個家庭一直依靠彼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因為這種藥是小伏和小玲發現的,人們就稱之為“伏玲”。后來人們在“伏玲”前面加上了草字頭,就變了現在的中藥“茯苓”。

茯苓是一種多孔菌科真菌,它的干燥部分被稱為菌核。茯苓主要產于安徽、云南和湖北。鮮茯苓采挖后要經歷多次“發汗、干燥、再發汗”的過程,直到部的水分大部分散失并出現皺紋為止,才算得到“茯苓個”。茯苓還可以通過直接切制鮮茯苓的不同部位,然后干制作“茯苓塊”和“茯苓片”。茯苓的味道甘淡,質平和;在中醫學中歸屬于心、肺、脾和腎經。茯苓有利水滲、健脾、寧心安神的功效。現代研究證實,茯苓有利尿、鎮靜、抗腫瘤和增加心力的作用。茯苓多糖還可以增強免疫功能。此外,茯苓還有保護肝臟、降糖、延緩衰老和抗胃潰瘍的作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茯苓“長期服用可以安心神,養蓄銳,不,延年益壽。”茯苓的甘味能夠補養,淡味則有滲作用,藥溫和,既可以驅除邪氣,又可以扶持正氣,利水而不傷害正氣,因此在利水消腫的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茯苓常與澤瀉、豬苓、白等藥一起使用,用來治療因水停導致的水腫和小便不利,例如五苓散(《傷寒論》)。在治療脾腎虛引起的水腫時,茯苓常與附子、生姜等藥一起使用,例如真武湯(《傷寒論》)。茯苓能很好地滲泄水,使氣無積聚,痰也無法產生。因此,茯苓可以治療因痰飲而導致的眩暈和心悸,例如苓桂甘湯;對于因飲食停滯于胃而導致嘔吐的患者,例如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茯苓進脾經后,可以健脾益中,滲止瀉,使中焦清升濁降。茯苓尤其適用于脾虛盛引起的泄瀉,例如參苓白散(《和劑局方》);對于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不振、大便稀溏的患者,例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此外,茯苓還能補養心脾,平靜心神。它常用于治療心脾兩虛、氣不足導致的心悸、驚恐和失眠等癥狀。豬苓是一種真菌,它的干燥部分與茯苓一樣,都有利水滲的作用,它們的質都是甘淡平。它們常常被同時使用,例如四苓散(《明醫指掌》)、五苓散(《傷寒論》)等。雖然豬苓比茯苓更擅長利水作用,但是它只能利水滲,遠不如茯苓那樣有補養中焦的作用,也無法安心神。土茯苓是一種植,屬于百合科,它的干燥被稱為土茯苓。它的味道甘淡,質平,歸屬于肝和胃經。土茯苓有解毒、除和通利關節的功效。土茯苓可以用于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用汞劑中毒導致的肢搐和關節疼痛,因此是治療梅毒的重要藥。《景岳全書》中記載,單獨使用土茯苓或與金銀花、威靈仙、甘草一起使用,可以治療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