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詞,它的后果非常嚴重,可以導致癱瘓甚至死亡。然而,“小中風”這個概念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是第一次聽說。在醫學上,實際上“小中風”是一種名為“短暫腦缺發作”的疾病,英文寫為TIA。它被認為是與“腦梗塞/腦梗死”同等危險的腦管疾病。然而,由于“小中風”癥狀發作的時間很短暫,很多患者往往直接忽視了這種病,認為它的影響不大,休息一下就會好,甚至覺得沒有必要住院治療。結果,最終造了“慘劇”的發生……本文將探討如何預防“小中風”,并對那些有高脂異常或糖尿病問題,以及經常出現腦供不足癥狀的朋友們提出建議。了解并重視“小中風”至關重要。

我們先來看一個病例:老王是一位60歲不到的小商販,患有高多年。他平時忙碌而辛苦,每天都從早到晚。有一天晚上他正在吃晚飯時,突然手上拿的筷子掉到了地上,與此同時,他覺眼前一黑,發現前面的東西都看不太清。不過,這一切只持續了一兩分鐘的時間,然后一切恢復了正常。他的妻子建議他去醫院檢查一下,但他并沒有在意,認為這只是因為累了,休息一下就會好。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老王再次出現了類似的癥狀。這一次,他手中的茶杯突然摔碎了,同時又是眼前一黑。盡管他的妻子再次勸他去醫院,但他依然沒有重視。5天后的一個晚上,大約是十一點左右,老王正在家里看足球比賽,當比賽激烈時,他突然到劇烈的頭暈,還沒等他大聲呼救,就暈倒在地。最終,由于大面積“中風”,盡管搶救無效,老王去世了。在這個案例中,老王前兩次發作的癥狀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小中風”。然而,由于“小中風”發作時間短暫,恢復較快,導致老王對病麻痹大意,失去了警覺,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醫學觀察發現,“小中風”發作的患者中,約有1/3在短期會再次發作,而這些患者在5年發生“中風”的概率超過20%!因此,那些有高脂異常或糖尿病等問題的中老年朋友們,一定要重視“小中風”。它是“中風”以及猝死的重要危險信號!

現在我們來談談“小中風”的三類常見癥狀,這些癥狀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首先是突然覺面部、上肢或下肢疲乏無力、癱等表現,特別是單側發生時更為典型。一些患者會到半邊非常沉重或笨拙,做一些簡單的作都覺非常吃力,有時還會伴隨著麻木或刺痛的覺。其次是一過黑朦,雙眼或單眼視模糊甚至出現復視。一些患者會描述為眼前突然一黑,然后就像隔著一層窗簾在看東西,視模糊或出現重影。第三個癥狀是說話時口齒不清。這種況通常表現為能夠說話,但發音模糊,語序變得雜無章,就像喝醉酒的人在說話一樣。總的來說,這些癥狀與“中風”后出現的偏癱、視模糊、口齒不清等表現非常相似,只不過更輕微、持續時間更短且能夠自行恢復。一旦出現這些癥狀,就應該小心,可能是“小中風”發作!

那麼,如果你確實出現了上述典型癥狀,即使癥狀已經完全消失,也建議你及時去醫院就診!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去大醫院。為什麼要去大醫院呢?因為我們需要使用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如磁共振進行檢查。據《中國短暫腦缺發作早期診治指導規范》的建議,在有條件的醫院應該優先采用磁共振檢查作為主要的技手段。通過磁共振技,可以早期識別那些癥狀表現為“小中風”,但實際上已經發生了“中風”的患者。除了醫學影像技,臨床醫生還會利用風險評分工對“小中風”患者進行評估。其中最常使用的評分工是“ABCD2評分”。據這個評分工,如果你年齡≥60歲,得1分;如果你的高于140mmHg的高或90mmHg的低,得1分;如果你出現單側肢無力、癱等癥狀,得2分,如果沒有無力、癱但出現口齒不清,則得1分;如果癥狀持續時間≥60分鐘,得2分,如果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0分鐘但不到1小時,則得1分;最后,如果你患有糖尿病,也得1分。將所有得分相加,總分為0-3分的屬于低危患者,4-5分的屬于中危患者,6-7分的屬于高危患者。高危患者在2天發生“中風”的風險接近10%,90天發生“中風”的風險接近20%。因此,對于中高危的“小中風”患者,醫生有時會要求住院治療,并采用規范化的診療方案來降低“中風”的發生概率。

總之,“小中風”有三類常見的典型癥狀,一旦出現,應該盡快到大醫院就診。有時候,治療“小中風”也需要住院,目的是預防“中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