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曰:寸口脈遲而,遲則為寒,不足。趺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氣不通即冷,氣不通即骨疼。前通則惡寒,前通則痹不仁。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溺,名曰氣分。

據程氏和魏氏的注釋,寸口脈遲而,指的是脈搏的節奏緩慢而有阻滯,遲則表示存在寒氣,則表示不足。趺脈微而遲,微指的是脈搏的弱小,遲則表示存在寒氣。寒氣不足,指的是缺乏足夠的熱量,導致手腳逆寒。手腳逆寒,說明營衛功能不暢。營衛不暢,會導致腹脹脅鳴等癥狀。氣轉膀胱,即指膀胱的功能到影響,導致矢氣和溺。營衛俱勞,表示營衛功能到嚴重損害。氣溫于表,所以當氣不通時會寒冷。氣營養于,所以當氣不通時會出現骨疼的覺。不通指的是氣無法正常流通,與過剩而堵塞不通不同。先行而不與俱行,則到寒冷。先行而不與俱行,則氣滯留而導致痹痛和麻木相互依存,不可缺失,一旦失調就會導致氣機不暢,邪氣侵。因此,相得,氣機才能正常運行,大氣一轉,邪氣才能散去。矢氣和溺都是失調的表現。氣分指的是寒氣侵虛弱的氣,導致氣運行不暢而生病。沈氏認為,營衛和諧,膻中宗氣一轉,大氣才能正常運行,痹痛的邪氣才會隨之而去。所謂大氣一轉,是指邪氣通過大便和小便排泄出外。矢氣和溺是這種病理現象的表現。這段文字中提到的氣分一詞并非仲景所說,《金鑒》認為在“氣分”之后應該有一條方劑,但這種解釋似乎并沒有深刻的意義。尤氏和沈氏的注釋可以在學習中記住其病癥,而忽略其文字上的爭議,這是可以接的。矢氣和溺,尤氏認為是病加重的征象,而沈氏認為是病減輕的候選。這兩種觀點相反,尤義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