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脾是一種病變,指的是滯中焦而病屬于寒的病理現象。針對這種疾病機理,提出了一種治療方法,即運脾除。脾胃升降失調導致滯中焦,治療方法應當是通過運脾除,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和升降調節。因此,在治療此病時,應該選用有燥化濁作用的藥,振困脾氣,溫化黏膩濁,使氣消散,恢復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藥包括蒼、白、半夏、厚樸、陳皮、砂仁等有燥芳化作用的藥,以及茯苓、澤瀉等淡滲利的藥。這些藥組合起來,形了運脾除的治療方法,例如平胃散、七味除湯、藿樸夏苓湯、甘姜苓湯、苓桂甘湯等。這些方劑都以治療脾胃為主,并且選擇不同的配方。這些方劑有一些共同點,即都采用了燥芳化的藥,這是它們相同的地方。由于疾病的原因有外傷之分,疾病的位置有兼及肺和腎的區別,疾病的質有偏寒和偏的異同,因此各種方劑有不同的特點。

平胃散是這類方劑的代表,用于治療食不振、便溏、脘腹脹痛、四肢無力等癥狀,反映了脾胃運行障礙、氣阻滯、升降失調的病理基礎,也是純粹使用燥芳化藥的典范。藿樸夏苓湯以發熱不、肢倦怠、悶口膩、舌苔白而為主要癥狀。這種方劑主要用于治療氣郁結在表的癥狀,除了使用燥芳化的半夏、厚樸、白豆蔻、藿香外,還配伍了豆豉、杏仁來開宣肺衛于上,薏苡仁、豬苓、茯苓、澤瀉來淡滲利水于下,現了以治療中焦為主,并兼顧治療上焦和下焦的三焦調理方法。

七味除湯是在平胃散的基礎上加了藿香、半夏、茯苓而形的。它和平胃散治療的病癥相同,只是濁更為嚴重,因此加了半夏來增強蒼的功效,加藿香、厚樸、陳皮來增強芳化的功效,加茯苓來淡滲利,導水下行,形了既有燥、芳化作用,又有淡滲作用的組合,更為完善。除湯是在七味除湯的基礎上加了溫的白、附子,使其從純粹的脾治療轉變為脾腎同治,是一種善于變化的范例。白、附子擅長于溫實衛,因此適用于虛自汗的癥狀。

胃苓湯是平胃散和五苓散的合方,既能治療水漬引起的水瀉,也能治療水外泛引起的水腫。它既有脾胃不運的機理,也有腎不化氣的機理。它既有燥芳化的特點,也有溫利水的特點。綜觀以上以平胃散為基礎的三種方劑,可以發現它們的變化是合理的,有著明確的脈絡。對于加深對方劑隨治法變化,治法隨證變化的理解將會有所幫助。

厚樸草果湯是用于治療寒困脾引起的悶、脘、四肢寒冷、口喜熱飲、舌苔白、脈濡等癥狀。它現了溫中運脾的治療法則。配伍草果,化的力量比其他方劑更強,為以化為主的組合。冷香飲子則用于治療煩躁、口干舌燥,看似是熱證,實際上是脾腎功能障礙、氣化失常引起的。因此,選用草果來芳香醒脾,附子來溫化氣,溫化力量更強,同時也兼顧脾腎同治,這是它的特點。甘姜苓湯主要用于治療腰部冷痛,由于小便正常,可以確定這是引起的。這種方劑純粹從溫運脾手,不涉及燥芳化,構思巧妙。

總之,針對寒困脾的治療,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劑和藥。這些方劑在治療寒困脾方面有一定的相似和差異。對于加深對方劑隨治法變化,治法隨證變化的理解將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