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所吃的面食種類繁多,即便想要一一點評也難以計數。因此,本文將重點介紹家鄉的幾種面食和煎餅,并對其做簡要的論述。

在家鄉淄博,人們一直認為以和面為主料的食品最富營養,能夠迅速填飽肚子,谷米煎餅等次之。即使是城里人家,也不是每天都吃面食。其中,最常見的面食是饅頭,又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據形狀的不同,將面圓球狀的被稱為“饃饃”或者“餑餑”,圓柱形的則被稱為“高樁饃饃”。如果先長條再切段籠,就做“卷子”。卷子又分為各種不同的形狀和口味,比如花卷或油花卷,用糧面蒸制的則做黑面卷。對于博山來說,將面蒸做饃間或稱為饅頭是一種雅稱,而饅頭這個稱謂則是外來的,并且歷史悠久。傳說中,西蜀軍師諸葛亮在渡瀘后舉行牲祭時,為了憐憫南方士兵,在祭臺上用面食人頭形狀,因此這種形狀的面食傳承下來,被稱為饅頭。

在北方,面食大多是用麥面制的,而江南地區的面食則多是用稻米的。北方最貴的面食當屬水餃,由于有些人喜歡素食或者用于祭神,博山分別有餡水餃和素餡水餃,其中素餡的制作更加講究。博山人把水餃稱為包子,這是老北京人的影響。水鍋煮的包子,用發面蒸制的蒸包,而周村地區將餃子稱為扁食,有不同的說法。老博山人制作面食喜歡用大面板和長面杖,搟面做梯形面皮,放上餡子,包銀元寶形狀,非常好看。其中煎餅是家鄉人日常的主食之一,有攤煎餅和刮煎餅兩種類型。攤煎餅是將磨推米糊舀熱鍋中,用圓滾木攤開,大小厚薄基本一致。而刮煎餅則是將米糊粘坨在熱鍋上用竹木板片滾粘刮勻。家鄉的煎餅有多種口味,包括豆腐、條、蔥韭、蝦皮等餡料。另外,家鄉還有燒餅、火燒和油餅等面食,它們的制作方法和口味各有不同。

總的來說,家鄉的面食和煎餅種類繁多,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制作方法和口味。這些傳統的家鄉食不僅富多樣,而且營養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追求,這些傳統的面食和煎餅也得到了重新關注。然而,同時也需要注意保護和傳承這些傳統食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以保持其原原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