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的年齡不是問題,很多讀者都問我,吳老師,我已經40歲了,還能學習中醫嗎?我要告訴你,朝聞道,夕可死也。就拿《針灸甲乙經》的作者皇普謐來說吧,他在四十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醫學,為了一代名醫。還有張仲景,他生活在東漢末年,當時正流行瘟疫,就像現在的新冠病毒一樣。他親眼目睹了一個大家族中,有200口人中的100多口因病而亡。于是,他決定學習醫學,去拯救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也是因為自疾病的折磨,而決定學習醫學,比如我自己。

在民國初年,惲鐵樵原本是商務印刷館的一名編輯。當時,他的兩個孩子得了外熱病,他們找了一位庸醫給孩子們開了銀翹散這樣的寒涼藥,結果孩子們卻因此而喪命。于是,惲鐵樵決定自己學習《傷寒論》。后來,他的第三個孩子也出現了相同的癥狀,發燒、無汗而。當時的醫生因為畏懼麻黃而不敢使用,只開了一些連翹、梔子、花和桑葉等清火藥,結果導致肺部更加郁閉。惲鐵樵一看藥方,與妻子商量后決定使用《傷寒論》中的方子。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開了一個麻黃湯給孩子喝,孩子喝下后,肺部的息癥狀緩解了,上也出了一細微的汗水,發燒也退了下去。從此,惲鐵樵為了一代中醫大家,他呼吁經方復興。

學習中醫,你不管年齡多大,即使已經60歲了,也不晚。還有人問我,吳老師,我只是初中畢業,能理解中醫嗎?我告訴你,你要理解它來干什麼?你是想為一名教授嗎?你只需要學會對病進行判斷,并抓藥進行治療就可以了。就像你回家后打開電視,有節目了,你懂得電視機的原理嗎?你開車踩下油門,車子了,你知道離合和燃油機的原理嗎?中醫的奧妙就在于它是一門早的科學,至今無人知曉其創立者是誰。其中的藥理,甚至張仲景本人也可能不完全理解。比如高燒發熱的況,他看到病人出現發燒、怕冷、無汗而,脈搏浮,就判斷出病毒在第一道防線,即太經,此時使用麻黃湯即可。而如果病人出現有汗而、發燒的況,就使用桂枝湯。他還可以據病人的癥狀判斷疾病所在的第二道或第三道防線,然后選擇相應的方子進行治療。你只需要跟著這樣簡單的治療方法進行作,初中的文化程度就足夠了。

中醫的學習方法是什麼呢?為什麼張仲景被尊稱為醫圣呢?因為他所著的《傷寒論》這本書,不僅有癥狀描述,還有治療方法和藥方。你發燒了,喝了小柴胡湯,燒退了,這就是驗證了方子的有效。這就是科學。相比之下,《黃帝經》的容則更加玄妙,天花墜。張仲景一共提出了13個方子的理論,但并沒有給出解決方法。所以說,《傷寒論》非常實用,學了就能用,用了就能治療。最近科學界有個新聞:chatgpa、AI火互聯網,只要給這個件足夠的數據,它就能寫文章,能畫畫,已經接近人類大腦的智能了。人腦接收到的信息,會塑造人的大腦,進而影響人的行為模式。所以孟母要三遷,小孩子會到壞孩子的影響。這也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傷寒論》一共有398條,112個方子,你要翻得滾瓜爛,才能掌握醫。《傷寒論》是中醫的大框架,你悉了這個框架,就可以在其中填充不同的容,比如傅青主派系的容,或是溫病學派系的容。就像買房子一樣,《傷寒論》就是坯房,然后你可以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裝修,歐式、中式,隨你的意愿。只要實用就好。

有讀者問我,吳老師,我平時對中醫很興趣,但是吃了中藥之后沒有效果,可能是因為你輸了太多不相關的信息,比如、虛實、寒熱等一堆中醫的冗余知識。例如現在教科書中所講的八綱辯證就非常糙。因此,你的醫也就無法確。我寫的容很簡單,因為我自己曾走了許多彎路。直到40多歲時,我才稍微窺見其中門徑。我和中醫的緣分可以說是天注定。

學習中醫其實很簡單,因為醫書已經為你準備好了。比如,《郝萬山講傷寒論》這套視頻,你可以在我的公眾號消息欄中找到。還有一套《桂林古本傷寒論》的電子版,也可以在我的公眾號消息欄中獲取。你可以自己下載《傷寒論》進行學習。

當前的疫來襲時,有人呼吁國家支持中醫的發展,我覺得這并不是必要的。如果你覺得中醫的療效好,那你就默默地其中的好就好了。相信中醫的話,就吃中藥;相信西醫的話,就吃西藥。不要讓相信西醫的人去喝中藥,這是對人家智商的侮辱。中醫就應該低調地生存下去,國家只需要給予一定的重視,出臺一些法律法規,就像對西藥一樣,讓中藥生產符合GMA等各種規則和限制。到那時,你買一些附子、細辛,說不定也可以開張方,而不僅僅是用附子這種本來有破實藥的藥材。你看現在還有多人敢在藥店購買附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