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開學不久來神科就診的學生人數會有一個小高峰。這個小高峰并不是指學生就診人數大幅度提升,而是因為從全年來看,神科的學生就診人數總上都很多。那麼為什麼開學這段時間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這麼多呢?他們是想逃避學業還是真的需要看醫生呢?我曾接診過一位15歲的患者,他每天上學之前都說自己惡心、想吐。在上高中之前,這名患者的績一直非常優異,是家長和老師眼里的懂事好孩子。然而,上了高中之后,他的和學習績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沉迷游戲,總是想辦法跟家長要錢,與家長和老師對著干。在學校,他非常不遵守學校紀律,經常做出違反規定的行為,如不完作業、頂撞老師、和同學打架,績也一落千丈。家長說自己當時一個星期能請去學校兩三次,后來甚至被學校勸退。為了讓患者能重新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家長帶他來到了我的門診。經過仔細詢問,我才得知,患者在上了高中之后,由于學業力突然變大、班級名次下降、封閉的寄宿生活等因素,導致他到無所適從,長期無法解決挫敗,從而產生了抑郁和厭學的緒。因此,孩子出現厭學甚至抑郁緒一定是由一些特定的原因引發的。比如開學后,學生需要從假期中走出來重新適應學校生活,或者新學期升其他學校,或者要轉校、開始住校等。對于心理不緒調節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一大挑戰,因此這個階段會為孩子緒波較大的時期。《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的調查結果也證實,學生厭學甚至抑郁的因包括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生活習慣、睡眠不足、學習力等。其中,77.39%的學生患者表示人際關系是引發厭學和抑郁的原因,69.57%的學生患者認為在家庭關系中易出現抑郁。有的孩子厭學可能是從父母焦慮開始的。現在的父母普遍認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學業施加長期高控制。很多學生在學校上完課后還要上各種補習班,一旦績稍微下降,父母就會痛斥,本不關心孩子的心理。父母們的高焦慮和高期待轉化對孩子們的高、高控,深怕自己行慢了,孩子就會落后。這種彌漫的焦慮很大程度上傳遞給了孩子們,讓他們把學習和痛苦聯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孩子們可能以厭學、拒學來回應學習中的無奈和沉重。針對這一問題,我建議父母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手:首先,放下焦慮才能真正看見孩子。孩子的人生道路很長,他們只是暫時走了一些彎路,走得慢點并不可怕,只要方向是對的。放下焦慮,才能看到孩子這些行為背后的需求。如果我們只是看到孩子不上學、不學習、玩游戲、反鎖房門、不按時吃飯等不好的行為,就會陷極度焦慮的狀態。父母應該放下自己的焦慮,讓孩子休息一下,積攢力量。當孩子到慌和焦慮的時候,看見父母坦然竹,孩子就能夠自我調節或向父母求助。但是,如果父母比孩子還要張焦慮,那麼孩子的問題對他自己來說就是更大的難題。因為孩子除了面對自己的問題外,還要應對父母的焦慮和期待。其次,父母要相信孩子、理解和接納他們。我們要相信孩子始終有一顆向好的心,他們通過休整能夠重新振作,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不應該關注孩子什麼時候能自覺學習、什麼時候能不玩游戲,而應該關注自己什麼時候能徹底放下焦慮、什麼時候學會傾聽,什麼時候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長需求。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一切,給予他們。最后,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理問題。當孩子力時,父母不要打擾,讓他們在自己的緒里冷靜一下。告訴他們:“爸爸媽媽現在對你沒有要求,你做你自己最重要。你可以不急于做出任何改變,也不用管別人的想法和看法。爸爸媽媽一直你,我們這個家一直守護你。你隨時有需要,爸爸媽媽一直都在。”與孩子“劃清界限”,讓他們自己理自己的事,允許他們犯錯。只簡單提出可能的后果,如果他們不聽,犯錯后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到懲罰,父母不要嘮叨。只有放手,孩子才能認識到那些是他們自己的事,只有自己的事才能激發他們的主和責任心。最后,我希父母能理解,厭學是孩子對父母、老師或社會的一種吶喊,是對各種負面緒無力理后的一種求助,是孩子在尋求最原始的關。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覺得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有潛力的、值得被人的,那麼厭學可能就不會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