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誤區:傳決定高,認為父母高,孩子一定高。微微已經15歲了,但是高只有148厘米。微微的父親高達183厘米,母親也有160厘米,因此微微的父親并不在意孩子的高。然而,微微的母親卻很著急,并堅持帶孩子去拍骨齡片。結果顯示微微的骨骺已經閉合,最多只能長到1.5米左右。傳因素在高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并不是100%左右著高的生長。高也到營養、運和疾病等因素的影響,這個比例大概在30%。另外還可以通過營養、休息睡眠、育鍛煉、心理等方法,促進青年生長發育長高。因此,傳并不是決定孩子高的唯一因素。
第二個誤區:父母晚長、晚發育,孩子也晚長。臨床上這樣的況很常見。然而,父母晚長并不意味著孩子也會晚長。現在食品充足、營養富,而食品和環境污染使早的孩子明顯增多,晚長已經非常見了。因此,父母的發育況并不能完全決定孩子的生長發育。判斷孩子是否晚長有三個前提:孩子的生長發育正常,年均可長高5-7厘米;骨齡檢查比實際年齡小2年以;有晚長的家族史。但是,現在的環境和營養條件已經發生了改變,使得晚長現象變得非常見。
第三個誤區:盲目相信增高廣告。黃士的兒子16歲了,高只有155厘米。因為個子矮到自卑,全家人都希他能快點長高。黃士嘗試了一種保健品,據廣告稱可以促進長高。然而,服用了幾千塊錢的保健品后并沒有看到任何效果。骨齡測定結果顯示,兒子的骨齡已接近18歲,骨骺已完全閉合,長骨停止發育。盲目服用增高藥使骨骺過早閉合,導致兒子無法再長高。類似的例子在門診中并不見,許多家長在治療兒矮小癥上走了彎路,浪費了金錢,而且可能給孩子的健康帶來患。
誤區四:到了一定年齡不長的時候,再采取措施。許多家長認為,先讓孩子自然生長,等到孩子不再長個子了再想辦法。然而,當孩子自然停止長個子的時候,骨骺也開始趨于閉合,高潛力到制約,再調整希非常渺茫。許多青年矮小的況往往是因為家長存在這方面的認識誤區,耽誤了孩子的發育。因此,建議家長在孩子發育階段時正確對待孩子的高問題,并采取適當的措施。
現實當中,家長為了孩子的高進的誤區還有很多。這主要是因為缺乏兒生長發育的科學知識,以及急于求的心。然而,孩子的高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傳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家長應該了解這些影響因素,并采取正確的方法來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