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孩子如果出現消瘦、低重、生長遲緩、頭發或皮改變、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很可能是發出的預警信號,告訴我們孩子出現了營養不良。然而,很多家長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超重或胖的孩子也會出現營養不良。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胖就意味著營養補充得太好了,但事實并非如此。雖然看似營養過剩,實際上只是相對于某些營養素而言過剩,比如能量和脂肪的攝過多。超重或胖的孩子很可能缺乏某些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礦質等,導致營養不良。這些孩子通常偏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而攝富含纖維素、維生素和礦質的食,從而導致營養不均衡,出現營養不良。因此,超重或胖的孩子的營養不良實際上是一種“”,即營養需求不足,而不是飽腹方面容積不足。

目前,營養不良的概念已經擴展,除了傳統定義的營養不良,還包括微量營養素異常以及由于暴飲暴食或過度攝特定營養素而造的營養過剩。那麼,營養不良的孩子缺乏哪些營養素?缺乏的表現是怎樣的?這兩個問題非常關鍵。許多家長盲目地給孩子進行補充營養,有可能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因此,家長一定要學會看懂孩子各種營養不良的信號,明確了解孩子的需求。

蛋白質是孩子長發育的關鍵營養素。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500萬兒患有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水腫型營養不良,指能量攝滿足基本需要,但嚴重缺乏蛋白質的兒營養疾病。主要表現為腹部水腫、虛弱、表淡漠、生長遲緩,頭發變、變脆易落,易染等。另一種是消瘦型營養不良,指蛋白質和能量的攝嚴重不足的兒營養疾病。患兒消瘦無力,易染其他疾病導致死亡。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況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同時存在。

脂肪是人必需的質,而且無法自。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包括亞油酸和α-亞麻酸,是必需脂肪酸,必須通過食。缺乏必需脂肪酸會導致生長遲緩、生功能障礙、皮損傷(出現皮疹)以及腎臟、肝臟、神經和視覺疾病。這些況多發生在嬰兒、以或低脂膳食喂養的兒以及患有慢腸道疾病的兒中。其他多不飽和脂肪酸包括n-6(亞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等)和n-3(DHA和EPA等)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這些脂肪酸的不足易導致兒心臟和大腦等重要發育障礙、皮染、傷口愈合慢、免疫力和記憶力下降等癥狀。

碳水化合是人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包括糖、寡糖和多糖。缺乏碳水化合的人群,包括兒,會表現為乏力、耐力差、頭暈、出汗、低糖、蛋白質消耗、生長遲緩、排便困難、神經系統和心臟損傷等癥狀。

兒和兒維生素A缺乏的發生率遠高于年人。維生素A缺乏最早的癥狀是暗適應能力下降,進一步發展夜盲癥,嚴重者可致眼干燥癥,甚至失明。兒維生素A缺乏最重要的臨床診斷征是比奧斑(俗稱畢氏斑)。患兒角兩側和結外側因干燥而出現褶皺,角上皮堆積,形形狀大小不等、似泡沫狀的白斑。此外,維生素A缺乏還會引起兒不同組織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食降低,易染,呼吸道炎癥,免疫功能低下,生長發育遲緩等。

兒和兒長期缺乏鈣和維生素D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骨化、骨骼變形,嚴重缺乏者可導致佝僂病,出現“O”形或“X”形、肋骨串珠、、齲齒等癥狀。此外,早產兒還可能發生磷缺乏,也可造佝僂樣骨骼異常。

維生素E缺乏在人類中較為見,但可能出現在低重的早產兒中。這些兒易發生干裂、手指刺、皮干燥、無力、視網退行病變等癥狀。2至5個月齡的嬰兒如果發生嬰兒腳氣病,是由于維生素B1缺乏造的。早期表現為食缺乏、嘔吐、興和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難,嚴重缺乏進展到晚期可能出現紫紺、水腫、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和強直痙攣等癥狀,甚至引起死亡。

長期膳食中鐵供給不足可引起鐵缺乏,或導致缺鐵,這在嬰兒中較為常見。鐵缺乏的兒易煩躁,對周圍事興趣,面蒼白,口和眼結蒼白,有疲勞乏力、頭暈、心悸、指甲脆薄、反甲等表現。青年缺鐵會使發育阻,力下降,注意力與記憶力調節過程出現障礙,學習能力降低。

鋅對生長發育、免疫功能、質代謝和生功能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兒缺乏鋅可能導致食減退、異食癖、生長發育停滯等癥狀,長期缺乏鋅還可能導致侏儒癥。

的營養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國際上通常將5歲以下兒的營養狀況作為衡量的標準。為了保障兒充足的營養,膳食平衡是必不可的。及時發現孩子的營養不良,可以幫助孩子準補充營養,確保他們在長的道路上不會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