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虛問題的判斷和調補方法詳解
孩子天生“脾常不足”,臨床上,大概也有90%的孩子都是脾虛的。孩子脾虛,自然是要盡快調補了。但脾虛只是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統稱,又分為脾氣虛、脾虛與脾虛。怎麼判斷孩子是哪種脾虛?又該如何調補呢?今天就來為大家詳細講講。
1脾氣虛:最常見的脾虛脾氣,指的是脾的功能及其賴以產生的微質或力。脾氣不足,便會使得脾的運化失常,導致氣生化乏源,形脾氣虛證。脾氣虛的孩子,一般會出現以下癥狀:臉萎黃,眼袋(氣池)烏青;舌苔薄白,容易積食;型偏瘦弱;聲音“氣若游”,中氣不足;經常冒、過敏質。孩子脾氣虛,調理的重點便要放在益氣健脾上,最常用的就是太子參、白。孩子消化好、無病痛時,可以每周用1~2次健脾養胃方來調理。
健脾養胃方材料:白,陳皮,山藥,太子參,谷芽。做法:材料下鍋,加兩碗水煎取至半碗。功效:健脾和胃。適用于弱易病、面差、胃口差的寶寶。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2脾虛:脾氣虛的發展脾虛是脾氣虛的升化,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脾胃虛寒了。,在中醫里代表著氣,有溫養功能,所以脾虛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虛寒、怕冷”的癥狀:常見癥狀:眼袋(氣池)烏青,臉發青白;舌淡白,尤其舌邊和舌質白;畏寒怕冷,即便是夏天,手腳都是冰冷的;常小肚子冰涼、腹痛,大便爛。脾虛的孩子是比較見的,如果孩子平時已經穿夠了服,但手腳依然是涼的,還總是說冷,大概率就是脾虛了。孩子脾虛,多是由于西瓜、冷飲、雪糕等吃多了,損傷了脾胃氣,所以調理的重點就要放在溫補氣上。日常的時候,要注意空調、風扇的使用,生冷寒涼的食要盡量避免。孩子消化好、無病痛時,可以用豬肚、砂仁等溫煦脾胃,比如每周服用1次溫暖胃方。
溫暖胃方材料:豬肚,黨參,去核紅棗,春砂仁。做法:材料下鍋,加四碗水小火煲約40分鐘,每周1次。功效:溫補氣。適用于面白、四肢不溫、容易手冷腳冷、尿床、盜汗的孩子。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3脾虛:脾氣虛的兼夾脾虛,即脾不足。而,在中醫中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孩子脾虛,就會表現出干燥、燥熱的癥狀。常見癥狀:眼袋(氣池)紫紅;紅、舌頭紅,舌苔或有裂紋;經常覺手腳心熱;有時覺有低燒,量溫又正常;大便干,拉羊咩屎。孩子脾虛,主要是長期熬夜、進食了過多煎炸油膩的食導致的。再加上秋季干燥的氣候,更是加重了孩子虛的癥狀。因此,調理的重點便要放在滋養脾、養和營上。日常要避免讓孩子吃辛辣、煎炸的食,可以適當多吃山藥、鴨、豆腐、烏梅等養胃生津的食。孩子消化好、無病痛時,每周安排1~2次益胃湯,滋生津。
益胃湯材料:沙參,玉竹,桔梗,麥冬,生地,瘦。做法:材料下鍋,加四碗水小火煲1小時。功效:滋生津,調和脾胃。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量多次分服。2~3歲只喝量湯不吃渣。蠶豆病可服。
我是兒科醫生趙淑萍,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上癥狀,需要辨證清楚,可以留言告訴我,我幫孩子分析調理,健脾胃促生長!#中醫##育兒##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