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針對山西省太原市中心醫院就診的76例0-6歲聽力損失兒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其中11例(14%)出現了因說話口齒不清、言語發育遲緩而就診,而52例(68%)則是由于啞而就診。這兩種況合計占總病例的82%。在這76例嬰兒患者中,音神經聽力損失的況也相當嚴重,其中89耳(59%)屬于極重度音神經聽力損失,9耳(6%)為重度音神經聽力損失,17耳(11%)為中度音神經聽力損失,總計音神經聽力損傷115耳(76%)。這一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因聾致啞”的現實,而這種況很可能會對兒長和心健康產生極大的影響。(來源:栗向韶,王月,薛梅輕等.76例嬰兒聽力損失就診現狀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11,20(09):654-656.)

言語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當我們想要說出一個詞時,我們首先將在腦海中浮現出這個詞,然后通過肺部呼氣、聲帶抖以及和舌頭的配合發出聲音。這些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到聽者的耳朵,然后通過聽覺神經傳遞到大腦,并在大腦中被理解。這五個階段構了言語鏈。而對于因聾致啞的兒,由于聽力損傷導致他們無法順利地完這個言語鏈的過程,從而出現了嚴重的言語問題。

為什麼因聾致啞的大多是小孩?這是因為兒在7歲之前于獲得有聲語言的重要時期,這時他們接到外界的信息最多,模仿力也更強。如果在這個時期因聽力障礙而無法聽到聲音,將會對他們的發聲能力產生致命的影響,錯過語言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機,從而導致“因聾致啞”的況。而對于年人,即使出現耳聾也不會立刻出現明顯的言語功能障礙,但是如果長期忽略并未及時進行聽力康復,也可能會出現言語功能下降的況。

如何避免“因聾致啞”?研究表明,這種況是可以通過預防和控制的。先天耳聾兒的語言發展水平并不取決于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而取決于早期發現和干預的時間。只要在6個月發現并進行有效干預,兒的語言發育能力基本不會到影響,也就是實現聾而不啞。因此,及時的新生兒聽力篩查以及早期診斷、配戴助聽和進行聽力語言訓練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人來說,及時進行干預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因聽力損失而出現言語識別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