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議分級診療,解決常見病就醫難題。有網友對此發表了評論,認為在家衛生院和三甲醫院花費的錢差不多,為什麼不去三甲醫院呢?這是否說明委員的建議不合理?實際上,委員的建議對老百姓以后看病非常有利。

現在很多人去三甲醫院或者稍微大一點的醫院就診,普遍會有等候檢查幾小時、看病不超過3分鐘的。很多時候,只是掛個號,醫生開個單,然后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到做檢查,再掛號,再看病。一個病要來回跑3趟醫院,而有時候后面給醫生看時,可能只開了點藥,不到10分鐘就出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很多人認為現在的醫生不負責任,不檢查就不會看病。但實際上,這與委員會建議常見病不要去三級醫院有很大關系。

由于大量常見病和普通病涌三甲醫院,導致醫生們花費了太多時間在這些本應在二級以下醫院和社區醫院就能得到治療的患者上。每天門診病人眾多,而醫生上班時間有限,因此每個病人得到的時間自然而然就不多。這樣一來,就醫驗肯定不會好。這也是導致現在醫患關系張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大量病人擁三甲醫院,一些灰行業也開始出現,黃牛號就是其中之一,導致老百姓看病更加困難。

如果我們能夠實施疾病的分級診療,讓相應疾病到相應的、合適的、可以解決的醫療機構就診,就可以分流患者,讓真正需要在三甲醫院就診的病人得到快速、有效、高質量的治療。但現在的況并非如此,我們老百姓潛意識中一生病就先看當地最好、最大、級別最高的醫院,這對個人而言或許沒有問題,但從整來看,不利于建立良的醫療環境。

然而,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大家都蜂擁而上三甲醫院。信心不足、信任危機是其中的原因,大家對二級以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水平存在懷疑,而現實況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醫生都往大醫院跑,導致二級以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生水平層次不齊,基層醫療設備不完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勻是一個大問題。很多醫生在小醫院待不住,而大醫院與小醫院之間的流差。因此,二級以下醫院無法吸引優秀醫療人才,也無法提供更好的醫療環境和設備,導致大家對醫生的信任不強。

幸運的是,很多省會城市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比如我所在的廣東省,已經出臺了一套引導和激勵衛生健康人才下鄉的政策,建立強大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高基層群眾對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和獲得。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每年將補20萬元,并面向全國選聘百名退休醫生擔任首席專家。因此,我們應該讀懂委員建議常見病不要去三級醫院背后的真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