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經常出現上火的況。對于偶爾上火,只需要吃一些清熱瀉火的藥就可以解決。但是對于經常上火或反復上火的人來說,吃清熱藥可能會導致肚子不舒服。同時,還伴隨著四肢不溫暖的癥狀,手、腳甚至腰到腳都會覺冰冷。就好像的上半部分很熱,而下半部分很冷,中醫稱之為上熱下寒。其中一種上熱下寒的原因是脾胃虛寒。我們知道脾胃代表著土,土壤必須有一定的溫度才能孕育萬,冰冷的土壤是無法生長花草樹木的。就像在大自然中,溫暖的地方植被茂盛,而冷的地方則寸草不生。因此,脾胃喜歡溫暖,不喜歡寒冷,這是可以確定的。如果經常喝冷飲、吃生冷食或濫用寒涼的藥,這些質進后都要經過脾胃來進行理,消耗的是脾胃的氣。長時間下來,很容易導致脾胃虛寒。脾胃作為通要道,也會變得不那麼通暢。當出現火氣時,這火走到脾胃這個地方時,發現去路被堵住了。本來它還可以繼續往下走,但現在只能返回上部,上到頭面部,于是就出現了各種上火的癥狀。脾胃除了消化食,還能為提供能量,就像一個小火爐一樣。脾胃也掌管四肢,所以脾胃虛寒會導致四肢不溫暖。針對這種上熱下寒的況,可以使用張仲景的梔子干姜湯來緩解。從名字就可以知道,這是一種簡單的方子。確實,仲景先生從眾多藥中選出了兩位佼佼者,組了一支銳部隊,他們就是干姜和梔子。用意非常明顯,梔子可以清除上部的火氣,干姜可以溫暖下部的寒氣。梔子擅長清熱,而且是一位高手,無論的哪個部位出現了火氣,都可以迅速使用梔子來緩解。梔子的清熱作用是如何的呢?讓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梔子非常擅長降火,從小便排泄出去。所以它有導熱下行的作用,可以讓邪熱通過小便排出外。為什麼不使用黃芩和黃連呢?聰明人善于善用,能者居之。黃連和黃芩也是不錯的藥。如果心火旺盛,可以使用黃連;如果肺火旺盛,可以使用黃芩。可以說它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優秀的,是佼佼者。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可能會有些困,上火到底是在哪個部位?大部分況下是上火在心肺部位,因為心火需要向下走,必須經過脾胃這個通要道。但也有可能上火在肝膽部位。因此,仲景先生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設立一張大網,一網打盡。嗯,梔子正好適合這個用途,藥書上說,清熱瀉火的藥很多,只有梔子能夠清除三焦之火,而三焦包括了心肺和肝膽。干姜則可以溫暖下部的寒氣。許多人以為,只要將生姜曬干,曬到干癟就是干姜,實際上不然,曬干的生姜依然是生姜,只是曬干了而已。那麼什麼是干姜呢?大家有沒有種過姜呢?種姜的時候首先要選擇完整沒有破損的姜塊,然后將其種到土里,這個種在土里的姜做母姜,母姜會生發芽,新長出來的部分就是生姜。而干姜則是用母姜進行炮制而的。民國時期的大醫生張錫純就是這樣說的:干姜就是母姜,生姜就是子姜,干姜老而生姜。或許大家聽過這樣一句話:姜還是老的辣。干姜的確比生姜更辛辣,因此,我們就知道干姜的功力更深,火力更足。對于普通的寒邪,只需要一點生姜就可以驅散,但是對于非常寒冷的況,必須使用干姜。干姜一旦使用,就像給脾胃這個小火爐添加柴火一樣,寒氣會散去,脾胃也會變得溫暖起來。梔子干姜湯的配方是:梔子9克,干姜6克。大家要記住,梔子干姜湯適用于脾胃虛寒引發的上熱下寒癥狀。這類人過去可能喜歡吃生冷食和喝涼飲,但現在必須食用溫熱的食,喝帶熱氣的水。一旦喝下冷水,會明顯覺到水在胃里左搖右晃,還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這就是脾胃虛寒的表現。我們注重學習分,文章和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刪除。謝大家的閱讀,如果覺得有所收獲,請點贊并轉發給更多的朋友一起分知識。別忘了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