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的來臨,支原肺炎尚未平息,流又開始蔓延開來。對于媽媽們來說,孩子的溫表上的數字變化直接影響著們的神狀態。每當孩子發燒時,媽媽的心也會隨著溫表上的數字此起彼伏變化。媽媽們常常會糾結于孩子的溫是否算發燒,是否應該吃藥,以及應該選擇理降溫還是藥降溫等問題。發燒有真假,退燒有對錯!下面我們來一起分辨和應對,避免踩坑!

發燒是一種常見的癥狀,俗稱為發燒或發熱。正常人在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機的產熱和散熱保持著態平衡。當機在致熱源作用下或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時,產熱過程增加,而散熱不能隨之增加或散熱減,導致溫達到或超過37.3℃,一般就認為是發燒了。

發燒本并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種癥狀或征。通常況下,發燒是對抗染的一種積極行為,可以刺激的一些防機制。

然而,溫升高并不一定意味著發燒。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正常的溫,也就是基礎溫。家長可以在孩子清晨醒來、還未起床活之前測量孩子的基礎溫。一般來說,人的正常溫在35.5℃到37.5℃之間波,并且每個人每天的溫可能會上下波1℃到1.5℃,到年齡、活量、緒和不同時段等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年齡越小溫越高,活量大、緒激、天氣炎熱或過多包裹都可能導致溫輕度升高,但一般不會超過37.5℃。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真的發燒呢?孩子的神狀態比測量的溫更能直觀準確地反映病的輕重緩急。因此,正確判斷孩子是否發燒可以通過觀察神狀態和測量溫相結合。如果孩子突然出現以下5種況,可能是發燒的表現:呼吸急促、神萎靡、食不振、嗜睡或煩躁不安。此外,通過溫測量的方式,當腋溫達到37.3℃時,可以確定孩子屬于發熱。

在判斷了孩子是否發燒之后,接下來是如何應對發燒問題。首先,要讓孩子到舒服是關鍵。一些家長認為“是藥三分毒”,所以相對于藥降溫,他們更傾向于使用理降溫的方法,因為理退燒既管用又沒有副作用。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發燒是人應對外來病原的一種抵抗方式,除非是超高熱,發燒本并不會對孩子的傷害。相反,適度的發熱實際上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因此,應對發燒的原則是讓孩子到舒服。

應對發燒時,有一些方法值得注意。例如,溫水浴只適用于孩子到熱的時候。如果孩子的溫正在上升期,他們可能會到寒冷。此時用溫水拭臉和會讓他們到更冷和更不舒服。退熱似乎已經為孩子發燒的標配,但實際上它只是一種心理安,因為它并不能真正起到退燒的效果。退熱的原理是理降溫,核心部分是揮發凝膠層。然而,它能帶走的熱量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引起孩子的過敏反應。對于一些偏方如酒、灌腸退燒等,不建議使用,因為這些方法并不科學可靠,多多學習才是正道。

對于兒發燒問題,我們可以據以下原則和狀態來應對。首先,除了發燒,還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其他癥狀表現。如果發現孩子除了發燒還伴隨其他癥狀,比如耳朵痛、尿頻、尿痛等,建議盡快就醫。如果確認孩子只是單純的發燒,那麼我們可以據孩子的神狀態和溫來分別應對。

當孩子的溫低于38.5℃且神狀態良好時,可以嘗試理降溫的方法。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先不急著吃退燒藥,可以嘗試理降溫,同時注意補充水分,關注室溫度的變化。

當孩子的溫超過38.5℃且神狀態良好時,可以考慮正確使用退燒藥。對于3個月以上的孩子,當溫超過38.5℃時,建議正確服用退燒藥幫助退燒。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兩種廣泛應用且安全較高的退熱藥:對乙酰氨基酚和布芬,對乙酰氨基酚混懸適用于2個月以上的嬰兒。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神狀態差,沒有玩耍的興致,沒有食,即使溫尚未達到38.5℃,也可以考慮使用退燒藥幫助退熱。

對于3個月以下的嬰兒,一旦發現發燒,應立即送醫。因為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發燒可能是嚴重染的表現。

如果孩子的高熱持續時間超過3天,或伴有呼吸頻率加快、異常煩躁等癥狀,家長應該立即送醫尋求幫助。

對于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在溫達到38℃時就應該服用退燒藥。如果出現咬牙、搐等況,家長應冷靜應對,切勿將手放進孩子的里,以免自己被咬傷或引起舌后墜窒息。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以下癥狀,也建議盡快就醫。

總之,秋冬季節是呼吸道疾病高發期,發燒只是兒常見的一種癥狀,并不是一種疾病。當孩子發燒時,家長們不要慌張,要保持積極的心態,采取科學的方法來應對,孩子一定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