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進11月,天氣逐漸寒冷,有人開玩笑說,晚上睡覺時已經暖不熱被窩了。雖然有些夸張,但這也是怕冷人群的真實寫照。比怕冷更“慘”的是,會“上熱下冷”。為什麼有人會在上半“燥熱”的同時,下半覺冷?這種況該如何改善?為什麼會“上熱下寒”?

傳統醫學認為,人的最佳狀態是在上、在下,如果出現顛倒,就會導致“上熱下寒”,從而影響的正常循環。上熱的典型癥狀有頭或部出汗、口干舌燥喜食冷飲、口腔潰瘍反復發作、牙齦腫痛、咽痛、臉上長痘、易失眠等;下寒則會出現大便不形、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尿頻等問題。這種質的人,抵抗力一般是較差。相較于男更容易出現“上熱下寒”的表現。

“上熱下寒”的原因有很多。熬夜、久坐、胡吃海塞、濫用抗生素、吃冷飲不節制、缺乏運等生活因素都可能是因。此外,有些人可能并無寒熱失調的問題,但還是總有燥熱。這種況可能與緒有關,平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疏導不良緒。

那麼如何改善的寒熱失調呢?除了排除疾病因素外,還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的寒熱失調。

首先是腹和按足三里。腹時采取坐或臥式,雙手疊繞臍轉圈,順時針、逆時針替進行。這樣的按可以幫助脾胃氣機通暢,調理全態平衡。按足三里位于小外側,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將手掌心正對膝關節髕骨上,中指尖所指位置即是足三里。按足三里有調理脾胃、健脾化的作用。

其次是泡腳和運。如果畏寒、四肢怕冷的況比較明顯,泡腳是較為合適的改善方法。泡完腳后,可以用手心拍腳心,每側各拍100次,可以更好地引火歸元。而跳繩、慢跑、深蹲等鍛煉下肢的運,也有引火下行的作用。

總之,的寒熱失調可以通過調理脾胃、健脾化,以及引火下行的方法來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于調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