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位寶媽因閉經無法懷第二胎,被的丈夫嫌棄。閉經是由于氣失調引起的,而中醫學的理論核心正是臟腑、經絡和氣。氣既是臟腑功能活的產,也是人生命活的重要質基礎。在生理上,氣相互資生、相互為用。氣能生、行、攝能養氣、載氣。為本,以為用。月經的主要分是,氣充盈,氣暢則和,共同維持月經的正常來

閉經是婦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據既往有無月經來,可以分為原發閉經和繼發閉經兩種。原發閉經指的是年滿14周歲尚無月經來,且第二征不發育,或者年滿16周歲第二征出現,但無月經來。繼發閉經指的是月經初以后,正常絕經以前的任何時間月經停止6個月,或按自原有月經周期計算停止3個周期以上。中醫上將閉經稱為“經閉”、“不月”、“月事不來”、“經水不通”等。該病的病因病機首先區分虛實。虛者多因匱乏,沖任不充,海空虛,無可下;實者多為邪氣阻隔,沖任瘀滯,脈道不通,經不得下。

自古以來,許多醫家對此病都有論述。例如,《素問·別論》中提到:“二之病發心脾,有不得曲,子不月。”《素問·腹中論》中載有治療枯經閉的方劑“四烏鲗骨—慮茹丸”。中醫對閉經發病機制的認識明·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婦人規》中說:“枯之與隔,本自不同。蓋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氣之阻滯,有所逆也。枯竭者,因沖任之虧敗,源斷其流也。”因此,中醫認識到閉經發病機制多責之于虛實兩端。虛者因不足,源斷其流,沖任不充,海空虛,無可下;實者多為實邪阻隔,沖任不暢,脈道不通,經無路可行。

中醫對閉經的常見證型、治法、方藥進行了簡述。腎虛證的主要癥狀是月經初延遲,或月經稀發量逐漸至閉經,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小便頻數等,舌淡苔白,脈沉細。治療方藥可以使用《景岳全書》中的大補元煎方,包括人參、山藥、地黃、杜仲、當歸、山萸、枸杞子和炙甘草。脾虛證的主要癥狀是月經停閉數月,食納呆、脘腹脹滿、大便溏薄、面淡黃、心悸氣短、神疲肢倦,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緩弱。治療方藥可以使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加味參苓白散,包括人參、白、扁豆、甘草、山藥、蓮子、桔梗、薏苡仁、砂仁、茯苓、川芎、赤芍和牛膝。虛證的主要癥狀是月經停閉數月,頭暈眼花、心悸怔忡、夜寐多夢、發干枯、皮不潤、面萎黃,舌淡苔,脈細。治療方藥可以使用《證治準繩·科》中的滋湯,包括人參、山藥、黃芪、白茯苓、川芎、當歸、白芍和地黃。氣滯瘀證的主要癥狀是月經停閉數月,小腹脹痛拒按、志抑郁或煩躁易怒、房脹痛、暖氣太息,舌質黯或有瘀斑,脈弦有力。治療方藥可以使用《醫林改錯》中的府逐瘀湯,包括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和甘草。寒凝瘀證的主要癥狀是月經停閉數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形寒肢冷、面青白、大便不實,舌紫黯苔白,脈沉。治療方藥可以使用《婦人大全良方》中的溫經湯,包括當歸、芍藥、川芎、人參、牡丹皮、甘草、桂、牛膝和莪。痰阻滯證的主要癥狀是月經停閉數月,形胖、神疲嗜睡、頭暈目眩、脘滿悶、帶下量多,舌淡或淡胖苔白膩,脈濡或。治療方藥可以使用《丹溪心法》中的丹溪治痰方,包括蒼、半夏、茯苓、白石、香附、當歸和川芎。

除了中藥治療之外,還有其他中醫療法可供選擇。對于寒經閉的治療,應該溫經活,可以選擇溫經湯、當歸四逆湯進行治療,并進行加減治療。對于寒氣客于胞中,流不行而形石瘕,并伴有表證的患者,可以使用吳茱萸湯進行溫散治療。對于氣凝結引起的閉經,可以使用大黃蜃蟲丸進行破解,如果患者虛弱不適合攻擊治療,可以使用澤蘭葉湯進行治療。對于氣滯經閉,可以使用逍遙散加香附和澤蘭葉進行治療,同時服用柏子丸。對于虛經停的患者,應該以益氣養為治療重點,可以選擇十全大補湯、歸芪建中湯等方劑,并進行加減治療。對于生育過多導致海空虛的患者,可以使用養榮湯進行治療。對于房勞過度導致的閉經,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進行滋補。對于中氣虛、消化力差的患者,可以選擇補中益氣湯或五味異功散進行治療。

除了中藥治療之外,中藥也可以用于治療閉經。八珍益母丸適用于氣兩虛的證型,桂枝茯苓丸適用于氣滯瘀的證型,坤泰膠囊適用于虛火旺的證型,腹逐瘀膠囊適用于寒凝瘀的證型。

如果閉經時間較長,治療難度會增加。在治療期間,需要定期復查激素,監測卵泡的況。閉經與肝、脾、腎、心切相關,最終導致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功能失調,因此,補腎是治療的關鍵。據現代醫學理論中月經產生的機理,結合辨證論治,在月經后期或黃酮撤退后,常用山萸貞子、早蓮草、鱉甲膠、菟子、山藥等滋補腎,調養沖任,促進卵泡的發育和腎的恢復。在經間期,即排卵前期和排卵期,以補腎活,促排卵為重點,使用丹參、桃仁、劉寄奴、蟄蟲、赤芍、天花等藥,以促進,提高排卵率。在排卵之后的分泌期,以補腎、調沖任為治療方法,使用戟天、仙茅、仙靈脾、補骨脂等藥。在經前期,則應進一步以活調經為主,促進月經的正常來。在月經期,以活化瘀為主,促使子宮

總之,本文旨在為讀者普及中醫知識,但容不能代替個人醫學診斷和治療,僅供參考。的用藥和疾病問題應咨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