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名臣伯與南宋戰,戰勝后搜獲了幾十車的大黃,并滿載而去。在返回途中經過淮河時,他的俘虜、宋朝士兵以及原部隊的士兵都染上了瘟疫。伯利用搜獲的大黃治療了很多人,這個故事被記載在《輟耕錄》中,關于“大黃治瘟”的故事并不是孤例。《宋元通鑒》中也有關于“大黃治瘟”的記載,耶律楚材稱大黃為“治疫之妙品”,吳又可在《溫疫論》中贊揚大黃為“起死神丹”。當然,也有醫學家認為大黃并不是治療兵后病疫的絕對方法,醫學是隨證施治的,只有恰如其分才能發揮適當的作用。《輟耕錄》中記載,元伯平宋后,搜取了數十車的大黃,滿載而去。在返回途中經過淮河時,被俘虜的平民、降卒以及北方來的大軍都染上了瘟疫,使用大黃治療后,許多人都康復了。《宋元通鑒》中記載,耶律楚材滅夏之后,大黃被認為是治療瘟疫的奇藥。吳又可在《溫疫論》中贊揚大黃為起死回生之丹藥,這并非虛構。但是,也有醫學家認為大黃并不是治療兵后病疫的絕對方法。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的規律,尤其是醫學,只有況施治才能取得適當的效果,這正如王士雄在《溫熱經緯》中所言。中藥大黃是一種蓼科植,包括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和藥用大黃的干燥。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被稱為北大黃,主要產于青海和甘肅。藥用大黃被稱為南大黃,主要產于四川。大黃有苦味和寒,歸屬于脾、胃、大腸、肝和心包經絡,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解毒、止、逐瘀通經和利退黃的功效。現代研究發現,大黃可以增加腸道蠕,抑制腸道的水分吸收,促進排便。大黃有抗染的作用,對多種細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對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最敏,其次是白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和痢疾桿菌等。同時,大黃對流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此外,大黃還有止、保肝、降和降低清膽固醇等作用。大黃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可以清理腸胃,推陳出新,特別適用于治療積滯便,《藥品化義》稱大黃為“將軍”,因為它氣味重濁,能直降下行,有斬關奪門的力量。由于其苦寒沉降的特,大黃對于實熱積滯的便特別適宜。大黃常與芒硝、枳實和厚樸等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瀉下攻積的力量,用于治療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如果大黃用量較輕,則瀉下作用較緩和,可以與火麻仁、杏仁、蜂等潤腸藥同時使用,如麻子丸。如果里實熱結而正氣虛弱,可以與補虛藥配伍使用,以達到攻補并施,同時考慮標本的效果。例如,配合人參、當歸等藥,可以治療里實熱結而氣不足的病,如黃龍湯;配合麥冬、生地黃、玄參等藥,可以治療熱結津傷的病,如增承氣湯;如果與附子、干姜等藥配伍使用,可以治療牌不足、冷積便,如溫脾湯。大黃苦降,可以將上炎之火下泄,有清熱瀉火、涼的功效。常與黃連、黃芩等藥同時使用,用于治療熱引起的吐、衄、咳,如瀉心湯。現代臨床中,單獨使用大黃治療上消化道出效果良好。大黃還可以與黃芩、梔子等藥同時使用,用于治療火邪上炎引起的目赤、咽腫痛、牙齦腫痛等癥狀,如涼膈散。大黃有較好的活逐瘀通經作用,既可以排除瘀,又能清除瘀熱,是治療瘀證的常用藥。可以治療瘀引起的經閉、產后瘀阻、跌打損傷,如下瘀湯、桃核承氣湯、復元活湯。大黃瀉下通使,可以將溫熱導出外,可治療熱痢疾、黃疸尿赤、淋證和水腫,如芍藥湯、菌陳蒿湯、八正散。大黃可以“破痰實”,通暢臟腑,降低濁,用于老痰堵塞、逆不能平臥、大便結等況,如礞石滾痰丸。使用生大黃可以增強瀉下的力量,湯劑時不宜久煎,或者用開水泡服,久煎會減弱瀉下的力量;酒大黃適合清除上焦的分熱毒,用于治療目赤咽腫、齒齦腫痛;大黃瀉下作用較緩,減輕腹痛的副作用,增強活祛瘀、瀉火解毒的功效,用于瘀病證和火毒瘡瘍;大黃炭有涼化瘀止的作用,用于熱有瘀出的病。大黃作為一種中藥,孕婦及月經期、哺期的應謹慎使用。由于其苦寒的質,容易傷害胃氣,脾胃虛弱者也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