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的總,包括腫瘤和非腫瘤贅生。前者是癌前期病變,與癌發生關系切,后者與癌發生關系較。這種病可能是家族、炎增生、其他環境及飲食等相關因素共同引起的。大腸息臨床癥狀常不明顯,即使出現某些消化道癥狀,如腹脹、腹瀉、便等,也因較輕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略。一般多以便、大便帶、黏便來就診,常誤診為痔瘡等門疾患或“痢疾”而延誤其必要的檢查。因此,對于原因未明的便或消化道癥狀者,特別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應注意做進一步檢查。

對于大腸息的診斷,多數況下起病匿,臨床上可無任何癥狀。一些較大的息可引起腸道癥狀,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黏或黏便,偶有腹痛,極數大便時有腫出。一些患者可有長期便或貧。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對息的診斷有提示作用。對有息病的患者,應常規作結腸鏡檢查以排除綜合征的可能。

在治療方面,腸息是否一定要切除需要看病理結果。如果病理結果是腺瘤,就必須切除,因為屬于癌前病變,癌變率高達95%。而如果是炎癥或就是息,可以不切,定期復查。但炎癥如持續炎癥刺激,也可能會繼續長大,并有向腺瘤發展的可能,進而引發長期便、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癥狀。因此,建議將除微小(≤ 5 mm)的直腸息、或直腸乙狀結腸高度懷疑增生外的所有息,予以鏡下切除。

切除息后,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由于腸息發病因素復雜,易復發,且腸鏡檢查過程中可能存在診等況,需要定期復查腸鏡。復查間隔時間據病理檢查結果、切除完整、健康狀況等來決定。只有定期復查腸鏡才能真正做到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