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睡覺時出汗是一種被稱為盜汗的癥狀,當出現這種況時,首先要考慮到虛的可能,因此需要注意滋的方法。六味地黃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有些人使用后有效,而有些人則沒有效果或效果不佳。當服藥效果不佳時,可以嘗試位敷的方法,其中五倍子就是今天要討論的主角。五倍子是漆樹科鹽木屬植的蟲癭,在明清時期由于推廣力度不足,其功效未被更多人發現,因此應用范圍較窄。到了明代,李時珍這位被尊稱為藥圣的人出現,他寫了一本名為《本草綱目》的書,詳細記錄了五倍子的功效。在藥圣的不余力推廣下,加上其確實有很大的療效,能夠調理很多問題,逐漸被大家所知,并廣泛應用于臨床。那麼,為什麼五倍子能夠止汗呢?原來五倍子有很強的收斂作用,它是酸的,而酸主要起到收斂作用。五倍子尤其擅長收斂收,當出汗時,孔是張開的,而收斂的意思是將孔關閉,一旦孔關閉,的津就不再外泄,從而減汗的分泌。《本草綱目》中記載:“五倍子其味酸咸,能斂肺止,化痰,止,收汗。”書中還提到了五倍子止汗的使用方法:“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很多古籍中也都有類似的記載,使用方法大致如此。適量的五倍子打末外敷,敷在肚臍上,肚臍也被稱為神闕,是中藥外敷中最常用的位之一,易于找到,并且能夠很好地吸收藥。將五倍子敷在肚臍上,藥能夠通過肚臍被人吸收,從而達到止汗的目的。這讓我想起了曾經閱讀過的一個醫案:有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士,他的素質一直很好,只是偶爾在夜間睡覺時會出汗。冬后,天氣轉涼,晚上的氣溫更低,但夜間出汗的現象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有加重的趨勢,同時他還到手腳酸無力,易怒。醫生給他開了一些滋的藥方,但他服用后效果不太好,因此在復診時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建議他使用五倍子打敷肚臍。盡管方法很簡單,但效果非常好,敷三天后,汗量明顯減。無論是盜汗還是自汗,都可以嘗試使用五倍子,一般在3-5天就能見效。也可以同時進行服和外敷,盜汗可以搭配六味地黃丸,自汗可以搭配補中益氣丸,外結合,效果更佳。關注@經方中醫說,我就是你邊的中醫朋友[心]#真相來了##超能健康團##清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