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咨詢中,一位抑郁的男士向大可老師傾訴了自己的困境。他告訴大可老師,盡管已經快30歲了,但他仍然不敢在家里吃零食,即使是想吃一包辣條,也要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而且,為了不被媽媽發現,他吃完零食后還要吃口香糖,以此來消除心的罪惡和對媽媽的歉意。從他記事的那一刻起,他就被迫為他媽媽所期的樣子。他必須要優秀,聽話,按照的要求去做事。不能晚睡晚起,不能喝飲料,不能吃所謂的“垃圾食品”,不能煙喝酒,甚至現在連單位不加班連晚回家都不被允許。他曾想要反抗,但每次看到媽媽可憐的神,他就心生不忍。為了逃離媽媽的控制,他經常安排加班,以此來遠離媽媽。現在,他媽媽催他談,甚至已經為他買好了房子,但他卻對這些事沒有任何興趣,他甚至對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

這個男人活得非常可憐,或者說,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的男人。他沒有辦法活出一個男人應有的狀態,他的口頭禪就是“我媽媽”。他已經被媽媽培養了一個乖寶寶!他的媽媽非常可悲,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抑了兒子作為一個男人的本能需求,阻斷了他長為一個有能量的男人,卻自認為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優秀。

這個故事引發了人們對抑郁和焦慮的深思。我們應該更關注那些被抑的個,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支持,還要給予他們自由和獨立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真正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