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eLife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導致牙齦疾病和口臭的細菌可能會增加人們患心臟病的風險。這項研究為篩查和識別有心臟病風險的個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危險因素。同時,研究還發現,針對口腔核梭桿菌定植或染的治療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臟病風險。

心臟病是全球人口約1/3的死亡原因之一,而傳和環境風險因素共同導致了心臟病的發生。斑塊在為心臟供脈中堆積會導致冠心病,這是最常見的心臟病類型,同時也可能造阻塞,引發心臟病發作。之前的研究已經將某些染與斑塊堆積風險的增加聯系起來。

研究主要作者、瑞士桑聯邦理工學院的Flavia Hodel表示:“盡管人們在了解冠心病如何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對染、炎癥和傳風險因素的認識仍然不完整。”因此,研究小組希通過更全面地研究染的作用來填補冠心病發病機制的空白。

研究小組對3459名CoLaus|PsyCoLaus研究參與者的傳信息、健康數據和樣本進行了分析。這項研究是基于瑞士人群的隊列研究。在12年的隨訪期,約有6%的參與者經歷了心臟病發作或其他心管事件。研究人員檢測了參與者樣本中是否存在針對15種不同病毒、6種細菌和1種寄生蟲的抗。在據已知的心管風險因素對結果進行調整后,研究人員發現,患者口腔核梭桿菌的抗與心管事件的風險增加有關。

Hodel解釋說:“口腔中的核梭桿菌可能會增加全炎癥,或通過直接定植在脈壁和脈壁上的斑塊引發心管病風險。”這項研究還證實了之前的研究所示,冠心病傳風險評分高的人發生心管事件的風險較高。

研究作者表示,如果未來的研究證實了核梭桿菌和心臟病之間的聯系,可能會開發新的方法,以識別那些有風險的人,或以此預防心管事件。桑聯邦理工學院教授Jacques Fellay作為論文的共同作者總結道:“我們的研究增加了很多證據,證明染引發的炎癥可能導致冠心病發展,并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他表示,這一研究結果有為識別高風險個提供新方法,或為預防干預措施的研究奠定基礎,這些干預措施可以治療核梭桿菌染以保護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