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與厥利嘔噦是中醫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據《傷寒論》的編排,厥病是以厥病為題首的四條,但在第五條開始,卻沒有再提到厥病。據這種編排方式可以看出,前后并不是圍繞同一個主題在進行論述。前四段全是關于厥病以下的容,而從“諸四逆厥”開始到底下的“辨厥利嘔噦”一直到文章結束的部分,則是關于厥利嘔噦的討論。

在《玉函經》這本書中,關于論傷寒的章節中也提到了厥病。但是在厥病之后,又有一個新的章節,名為“辨厥利嘔噦病形脈證并治第十”。這個第十篇是關于厥利嘔噦這四種病的辨證和治療,其中厥指四肢厥逆,利指自下利,還有嘔和噦。可以看出,厥利嘔噦是一類雜病,它們附在厥病之后。這種編排方式是由王叔和所做的,他是一位對醫學很有修養的人,收集了仲景論進行編輯。他在編輯時發現,《湯經》中有關厥病的記載不夠全面,沒有的方劑和治療方法。但是在厥利嘔噦這個章節中,有一些方劑和治療方法與厥病有關。因此,他將厥利嘔噦編到厥病之后,認為它是厥病的一個續篇。

王叔和對于這種編排方式是有考慮的,他知道厥病是一個復雜的疾病。據《傷寒論》中厥篇的方劑可以看出,其中包括發汗和吐下等治療方法,這些方法在治療厥病時并不合適。因此,他將厥利嘔噦與厥病合并編排,但他也知道這種編排方式是有爭議的。所以,在《玉函經》這本書中,這兩個部分是分開的。后人對于這種編排方式的研究和討論也很多。

厥利嘔噦是與胃有關的一種癥候,它們常見于臨床上。張仲景在編寫《傷寒論》時,特意在厥病之后加厥利嘔噦這個雜病的章節。他注重胃氣的調節,因為胃是主要的關鍵。厥利嘔噦是與胃有關的疾病,它們常常是生死攸關的。這個章節的目的是對六經病進行總結,強調治療疾病時不能破壞胃的功能。厥利嘔噦是其中常見的病癥之一,對于這些病癥的辨證治療非常重要。

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以六經分篇的,但在和厥兩篇中并不全面,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對于病來說,變化是相當多的,很難找出一個更好的特征來進行辨別。因此,我們通常先辨表里,表里病很容易辨別,離開表里就是半表半里病。在臨床上,我們常常使用排除法來進行辨證,排除了表里以后,剩下的就是半表半里病。半表半里病如果反映,屬于病;反映,屬于厥病。因此,半表半里的辨證并不難。在這本書中,張仲景主要是以六經分篇為主,但在和厥篇中并不全面,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然而,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積累了一些經驗,對于這些疾病的辨證治療有一定的認識。

總的來說,厥病與厥利嘔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雖然厥病只有四條,但厥利嘔噦是厥病的一個續篇,它們都是半表半里病的一種表現。在臨床上,我們需要據病進行辨證治療,注重胃氣的調節,以達到治療的效果。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病和厥病的辨證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通過排除法進行辨別。對于這些疾病的辨證治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