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收到了一份來自福建的兒結石標本。這名患兒只有3歲,但結石已經連續復發了兩次。結石分分析結果顯示為一水草酸鈣。基于此,醫生懷疑該患兒結石的病因可能是原發高草酸尿,并經過全面的代謝評估后,最終確診為I型原發高草尿癥。那麼,什麼是原發高草酸尿癥呢?

草酸是人代謝的終產,通過尿排出外。人草酸的來源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來自于外源吸收,即從食中攝的草酸,經腸道吸收后進,最終排出尿,這部分占人每日草酸排泄量的20%。然而,另外的80%來自于人肝臟的自,也被稱為源合,與飲食無關。源合路徑有兩個:(1)維生素C的轉化,占40%;(2)乙醛酸的代謝,占剩余的40%。

年人尿中草酸鹽的排泄量高于0.5mmol(40mg)/1.73m2/24h時,就被定義為高草酸尿癥,這是草酸鈣結石的主要病因之一(1.73 m2為人平均表面積,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兒,診斷標準需要按照(0.5×小兒表面積)/1.73進行計算)。高草酸尿癥可分為三個類型,即食源高草酸尿癥、腸源高草酸尿癥和原發高草酸尿癥。其中,原發高草酸尿癥(PH)是一種罕見的常染傳病,其發病率不到百萬分之三。患者往往在兒時期就會發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腎結石和腎鈣化,嚴重者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然而,由于其發病率較低,臨床上常常會出現延誤診斷或診的況。

原發高草酸尿癥又可分為三個亞型,分別為PH I、PH II和PH III。在接下來的科普中,我們將進一步討論這三種不同亞型的原發高草酸尿癥。如果您有關于結石分分析的任何問題,請聯系李穎老師,電話:135851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