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年輕人普遍面臨記憶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腦霧這個詞已經進大眾視野,許多人用它來形容大腦變得“笨”的種種表現。那麼,腦霧是如何引起的?它是否會發展為老年癡呆癥?9月16日是中國腦健康日,《生命時報》采訪了專家,揭示了導致腦霧的原因,并教你從年輕時就做好幾點改善“腦力”的方法。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老年癡呆癥逐漸變得年輕化,這與年輕人的認知疾病有關。在18歲到65歲之間發生的癡呆癥被稱為“早發型癡呆”,其中18歲到45歲之間的病例被歸類為青年發病型癡呆(YOD)。據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一項研究,在30歲到64歲的人群中,全球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約119人患有青年發病型癡呆。據亞組分析顯示,男的患病率相似。《英國醫學雜志》在2022年發表的社論提醒我們,與認知能力下降相關的風險因素,可能從年輕時期就開始累積對腦部造損害。除了阿爾茨海默病、額顳葉變等神經退行疾病,年輕人更容易患上其他類型的癡呆,并且疾病進展非常快。

導致腦霧綜合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慢力會增加,削弱免疫系統,引發失眠、焦慮和抑郁等癥狀,還可能導致神疲勞。當大腦過度疲勞時,思考、推理和集中力就變得困難。長期缺覺對腦力影響巨大,往往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維混更年期中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會導致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維模糊。飲食結構也會影響腦力,長期酗酒、吸煙、大量攝咖啡、以及一些特殊飲食習慣可能導致大腦缺乏能量供應,影響思維能力。此外,缺乏維生素B12或攝過敏食也可能導致腦霧。與免疫炎癥、疲勞或糖水平變化相關的軀疾病會導致慢神疲勞,出現腦霧。一些人染新冠病毒后,康復初期也容易出現思維不清晰、健忘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表現,一些科學家推測這可能與病毒染對心肺功能和免疫系統的影響有關。一些藥也會導致腦霧,例如在使用抗抑郁劑過程中或自行減藥過程中,一些患者會出現大腦不清晰的覺;癌癥患者在化療后也可能發生認知功能下降,被稱為“化療腦”。

然而,腦霧并不是一種確切的認知疾病,而是一種主觀。因此,腦霧與腦管病和老年癡呆癥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要減輕腦霧,關鍵是找到引起它的原因,并進行有針對的治療,通常可以改善癥狀。

為了提升腦力和保護大腦以及其他的健康,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手:重視營養補充,保持健康的飲食可以讓大腦年輕7.5歲。均衡的飲食是保護大腦的基礎,此外還應增加新鮮水果、深海魚和全谷的攝。培養運習慣,研究表明,年輕時沒有進行中高強度育鍛煉的人,25年后大腦發生病變的風險高出47%。即使時間張,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多鍛煉,例如午飯后散步,工作間隙做一些拉,下班回家最后一公里騎車或走路等。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會顯著損害認知能力。即使是年輕人,每天也應保證7小時的睡眠,避免熬夜玩游戲或看手機,并在午間休息一會兒。監控心管風險因素,心管風險因素與認知功能下降切相關,建議家中備有計,定期測量,盡量將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此外,每年還應進行定期檢,及時發現脂和糖異常,以免發展為高甘油三酯癥和糖尿病。多參加社,缺乏人際往往會導致心理抑,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對于老年人來說,與新老朋友相,及時傾訴煩惱非常重要;同時,參加一些社富退休生活,找到價值和存在。年輕人要定期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系,不要過度依賴網絡社,盡量進行面對面的流,通過觀察和互來激發大腦的活躍。學習新技能,認知刺激可以增加認知儲備,延緩認知功能的衰退。

總而言之,腦霧是一種主觀,并不是一種確切的認知疾病。要減輕腦霧,我們應該找到引起它的原因,并進行有針對的治療。保護大腦的健康,從年輕時就開始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均衡飲食、運、充足睡眠、監控心管風險因素、參加社和學習新技能等方法來提升腦力和保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