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醫許叔微,從小聰明好學,勤努力。在他11歲那年,他的父母因病相繼去世,讓他變了一個孤苦伶仃的孩子。父母的離世對許叔微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認為父母之死是因為沒有一個醫高明的醫生,從此他下定決心長大后要為一個可以懸壺濟世的醫者。于是,他開始發憤鉆研醫學,不斷提升自己的醫水平。通過自己的努力,到20多歲時,他已經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醫生。而且,許叔微給人看病不僅不收診金,甚至藥品也免費提供。他還曾在朝為,至翰林學士,但他最終選擇棄從醫。他將畢生的醫療經驗記錄在他的著作《類證普濟本事方》(即《普濟本事方》)中,這本書對后世的醫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叔微以其慈悲心腸、忠誠純粹的志向,勇于言辭,豪爽的為人,棄歸醫,最終有“名醫進士”的聲譽,被百姓奉為神醫。他的著作《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普濟本事方》、《普濟本事方后集》流傳至今,而他的其他作品《活法》、《辨類》、《仲景脈法三十六圖》已經散佚。這是一個關于許叔微的小故事:許叔微因為父母的早逝,在他小的心靈中種下了為醫生的夢想的種子。當時正值南宋朝廷大量印刷各種醫書,并以低價甚至零利潤的價格出售,鼓勵百姓學習。因此,民間很容易獲得各種醫書。許叔微偶然間得到了一本《傷寒論》,當他閱讀完緒論后,他與這本經典著作產生了共鳴。因為他的遭遇與《傷寒論》的作者張仲景的遭遇基本相同。在東漢時期,因為一場瘟疫的大流行,張仲景的家族有200多口人死去了三分之二。因此,張仲景刻苦鉆研醫,救死扶傷,最終為一代名醫,并留下了曠世之作。而在許叔微生活的南宋時期,也因為一場流行病,他的父母雙亡,一家三口中的三分之二也離世了。或許是因為與張仲景有著相似的遭遇,他對這本《傷寒論》有獨鐘。許叔微立志為像張仲景那樣醫高超的醫生,他從此廢寢忘食,苦讀醫書,經常熬夜看書。然而,由于經常熬夜,他的狀況變得很差。他不但沒有胃口,視力還下降,眼睛干,視模糊。作為一個閱讀醫書的許叔微,通過對自己癥狀的分析,他想到了一味中藥:蒼。蒼不僅能健脾,還能明目。他趕去野外挖了很多蒼回來服用,果然沒多久,他的就恢復了健康。蒼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您見過嗎?在您的地方,蒼被稱為什麼呢?我希大家收藏、轉發、分這篇文章,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最后,請記得點贊支持一下,您的點贊是我持續更新的力。謝謝!本文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