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北中醫李老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一下中醫以半夏瀉心湯治療上熱下寒口腔扁平苔蘚的原因和方法。現在口腔扁平苔蘚、口瘡、咽干、腫、口鼻熱的病人也不見,這可以歸為實熱。不過因為南北差異、居住環境和個人飲食生活好等不同,臨床上部分口腔扁平苔蘚、頑固口瘡患者還常會出現不耐寒熱的癥狀——食或藥過于寒涼或辛溫,會出現胃部灼熱燒心,大大便溏泄甚至完谷不化。這些患者飲食喜歡溫熱食,但吃了后會口上火、潰瘍皰疹;飲食喜歡寒涼,但飯后會腹脹腹痛腹瀉,舌苔膩黃白相間。甚至下肢膝部、雙腳發涼。這就是中醫常說的上熱下寒證。治療呢,如果認為口腔扁平苔蘚是上火熱邪郁熱所致,僅投以清熱解毒苦寒涼藥,則會損及火讓下寒更寒,甚至讓口腔扁平苔蘚癥狀加重。和病癥的寒熱,說明的偏盛偏衰,上熱下寒更是之間盛衰的微妙關系。這是怎麼回事呢?在中醫里,上熱下寒常見有三種況:1.上的不到下,郁而熱;下之水不得上,凝寒。2.因為下焦虛寒,下氣過多,量氣失去制約,不歸位而浮越于上,和上焦心肺之火相合而上火之熱。3.下過多而寒,迫量氣上浮,也就是所謂的格拒的危險之證。當然誰多誰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數量質,只是相對偏盛偏衰而已,上面的分析只能作為上熱下寒的理論模型,便于理解而已。從病機上分析,上熱下寒常見的有脾寒胃熱和心熱腎寒兩種,今天容僅分脾寒胃熱型上熱下寒證的口腔扁平苔蘚的調理思路。口腔扁平苔蘚久治不愈?脾寒胃熱上熱下寒?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分消寒熱脾胃為表里關系,功能上脾主清上升,需要胃的協助,行運化的職責。胃主濁下降,需要脾氣的濡養胃才能納水谷,進而腐消化,胃氣下降則水谷下行,協助脾上升。脾胃為人氣機升降之樞紐——肝膽之氣在左疏泄升發,肺氣在右宣發肅降,腎中氣溫煦攝納,大小腸的傳導下行,都要依賴于脾胃氣機升降這個樞紐來維系,且臟腑之間必須相互配合協調,相輔相,相互為用,從而維持人整平衡和運轉。而脾寒胃熱,是因為脾氣虛太久不愈或過食生冷寒涼之品,損傷脾,或者因為志不暢肝火郁結或短期過食辛辣甘厚味醇酒或火熱侵襲所致。胃屬明燥土,喜潤而惡燥,容易被火邪所傷。胃還是多氣多的臟腑,容易在胃中從化熱。如果脾寒胃熱,是因為脾不振,虛寒,常見的癥狀有飲食差,吃的,不想吃飯,或飯后不消化引起脘腹脹悶,腹痛腹瀉泄后痛減等。脾寒胃熱,則氣生化乏源,會導致人四肢無力疲倦乏力,人變得的消瘦,面萎黃無華,嗜臥;吃飯后脾虛更虛,倦怠嗜臥后出現會加重上述癥狀。脾虛寒清不升則會導致頭面眩暈疼痛,目眩耳鳴。脾開竅于口,脾虛寒則口淡無味,口腔生瘡,口腔扁平苔蘚。脾虛,脾為痰生化之源,導致有形之肺痰吐出而不是咳出。脾虛則寒生,氣不能達到腠溫煦,就有形寒肢冷,不耐寒熱。胃熱,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噯氣、嘔吐、呃逆、反胃、口臭等胃失和降,不降反升,出現胃氣上逆這些癥狀。胃熱胃氣壅塞,則胃脘脹,不想吃飯。脾寒胃熱不能運化水谷微,上面的不到津濡養滋潤而出現口舌干燥、口瘡、口腔扁平苔蘚,口喜飲,咽腫痛,熱迫行可見牙齦出。下面不能滋潤腸道而出現大便黏膩艱不行。怎麼治?口腔扁平苔蘚?上熱下寒脾寒胃熱: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分消寒熱針對口腔扁平苔蘚上熱下寒脾寒胃熱的基本病機,用經方半夏瀉心湯加減調理,效果總是不錯——半夏瀉心湯是辛開苦降的代表方劑,可以分消寒熱,調暢氣機,組方基本方——黃芩、黃連、半夏、干姜、人參、大棗、甘草。方中黃芩、黃連苦寒能清熱清泄郁熱,藥效部位主要在胃。方中半夏,能辛苦溫,干姜辛熱,二藥既能溫散寒邪,散腸寒邪;半夏還能和胃降逆。而且上熱下寒同時還有脾氣虛弱,方加人參、大棗、甘草來補氣益氣和中,恢復脾氣升清功能,增強免疫力可鼓邪外出。因為口腔扁平苔蘚久病不愈,脾虛胃熱郁久,會導致氣機升降失常,為加強效果,在上述基礎方傻姑娘加枳殼、桔梗、厚樸、木香四味理氣藥,調暢氣機。桔梗新三線同,升提上行的藥力強。枳殼苦溫理氣消脹、寬快膈,下降辛散藥力強勁。枳殼配伍桔梗,一升一降,一上一下,互相制約,相互為用。厚樸苦溫能治療胃氣上逆、呃逆,緩解胃氣郁結疼痛,是溫中下氣的要藥。木香辛苦溫是三焦氣分藥,能升降諸氣,和脾氣,治療胃逆,是行腸胃氣滯的要藥。方加竹茹甘而微寒,可開胃郁、治上焦煩熱、溫氣寒熱,去胃熱。竹茹配伍半夏,二藥一寒一熱相互為用,健脾祛和胃止嘔效果更好。方加茯苓健脾祛生津,就是沒有白痰突出,加茯苓也能健脾消除痰生之源頭,也是必加之藥。這樣就了最后的調理方——黃芩、黃連、半夏、干姜、人參、大棗、甘草、桔梗、枳殼、木香、厚樸、竹茹、茯苓。好,今天的分就到這里,如果您有尿酸高、痛風或其他代謝病,甚或口腔黏問題,可以留言,會在閑暇時間一一回復。本文參考文獻(圖文來源于網絡):2016年第9期《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朱璞玉等文章《潘毅用理論治療“上熱下寒”經驗》。#我來嘮家常##記錄我的2024##頭條首發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