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頭皮、臉部或后背經常出油時,這往往說明氣過重。油膩的覺與邪的特相符合!雖然有許多祛的藥和方子,但沒有一個能像升益胃湯一樣氣。這個方子的發明者是李東垣,他在《脾胃論》中詳細描述了除了油膩之外的其他癥狀。該書認為,氣的源在于脾胃虛弱,因為脾胃虛弱才導致氣泛濫,這也是大家公認的理論。

益胃湯的組分包括:黃芪、白、黨參、半夏、茯苓、防風、白芍、獨活、羌活、陳皮、澤瀉、柴胡、黃連和炙甘草。既然氣重是由于脾虛引起的,那麼使用黨參、茯苓、白和炙甘草這四味藥來大補脾胃之氣,再加黃芪來增強補脾胃的效果,使脾胃恢復正常運轉。陳皮和半夏是著名的痰化解方“二陳湯”的主要藥材,再加澤瀉來將已經燥化的痰通過小便排出。

此外,我們都知道“水往低流”,水會向下流,而氣需要升發。然而,由于邪阻擋了氣的升發,所以氣需要借助特定的力量來上升。這時候,獨活、羌活、防風和柴胡這四味藥被合用,它們是風藥,可以借助風的力量讓氣上升,然后氣再將氣蒸發掉。由于風藥多為溫燥的質,所以加白芍這種滋的藥來制約其溫燥。最后,使用黃連來清熱,因為氣在久了,會轉化為熱。黃連的作用就是防止氣變熱。

可以看出,整個方子的配伍目標是為了徹底氣,而這個就在脾胃!因此,當我們出現乏力、食不振、消化不良、口干口苦、大便不型等氣重的表現時,可以參考這個方子進行調理。由于涉及用藥,我建議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今天的分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