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檢察機關近日披了醫院“號販子”新的作案手段,揭示了現代網絡犯罪案件的新特點和趨勢。在一則典型案例中,醫院“號販子”敬某向張某某定制了某知名醫院APP的輔助“搶號件”,并功搶奪了100多個號來供自己或高價轉賣給其他民眾。

據北京市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副主任陳禹橦介紹,這種件利用技上的“抓包”手段,篡改了手機APP后臺和醫院之間傳輸的數據,從而實現了快速自搶號和退改號的功能。在審理過程中,兩名犯罪分子被判有期徒刑,以警示其他潛在的“號販子”。

盡管患者通過手機APP搶就診號,卻很可能會遇到向患者推銷高價專家號的“號販子”。陳禹橦指出,“搶號件”不僅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而且嚴重擾了公平公正的就醫秩序,損害了民生利益。因此,人們應對“號販子”保持高度警惕,自覺進行抵制,并在發現類似況時及時向醫院管理人員或公安機關舉報。

北京市檢察機關還提前介引導偵查,通過鑒定確認搶號件的“破壞”,審查比對電子數據與資金往來記錄,準確認定案件事實,并邀請技專家參與論證,對完善醫院掛號系統提出切實可行的檢察建議,助力防范此類犯罪的發生。

除了醫院“號販子”,網絡犯罪還向民生領域侵蝕蔓延。據《北京市檢察機關網絡犯罪檢察白皮書》,2021年以來,北京檢察機關辦理網絡犯罪案件共計8203件11625人。其中,數字經濟新業態伴生犯罪增長態勢明顯,向民生領域侵蝕蔓延。黑灰產業鏈為網絡犯罪“輸供糧”,而匿名“洗錢”手段助推上游犯罪滋生。

在生活中,犯罪分子也盯上了短視頻評論區,購買大量短視頻平臺賬號,在評論區以“暗語”、二維碼、圖片等方式吸引眼球,并將網民引流至穢、、賭博的網站。因此,人們在上網時應保持警惕,避免為違法犯罪的幫兇和害者。

北京市檢察機關將持續強化打擊網絡犯罪,堅決遏制網絡犯罪滋生蔓延,并搭建集智創新平臺,加強網絡檢察智庫建設,以數字賦能推網絡空間治理,為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