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娜是一位護士,專注于腫瘤化療護理工作。在的引言中,提到了化療相關腹瀉這個常見的消化道不良反應,這是由于化療藥對消化道的刺激所引起的。許多患者因此到恐懼和焦慮,增加了他們的神負擔。然而,只要正確對待和理,這些癥狀是可以緩解的。

化療相關腹瀉是一種由化療引起的常見消化道不良反應,寫為CID。CID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水電解質紊水、染,嚴重的況下甚至可能造休克和死亡。其典型表現是無痛腹瀉或伴有輕度腹痛,大便呈噴樣的水樣便,每天可能出現數次甚至數十次,持續時間長達5至7天,嚴重況下可能持續2至3個月。腹瀉可能出現在化療當天或化療后。

為了更好地應對化療相關腹瀉,國際抗癌協會將其分為5個級別。0級表示無腹瀉,1級表示與治療前相比,排便次數增加于4次/天,2級表示與治療前相比,排便次數增加4至6次/天,3級表示與治療前相比,大便次數增加超過7次/天,并且可能伴有腹部重度疼痛或大便失,影響日常活,需要住院治療,4級表示危及生命(如循環衰竭),5級表示死亡。

在化療前,建議按照醫囑停用所有抗便制劑(緩瀉劑),一般不推薦預防使用抑制腸蠕的止瀉藥,如哌丁胺,來預防腹瀉的發生。而在化療后,應避免食用會加速腸蠕的食或飲料,如制品、果、水果、蔬菜、胡椒和辛辣食等。對于CID的2級以下腹瀉,主要以調節飲食和觀察為主,每天飲水量應保持在8至10杯,進食時應采用量多餐的方式,并選擇易消化的食。如果每天大便超過6次或出現腹瀉,應立即停止化療并進行對癥治療,輕者可以暫時停止化療或使用止瀉藥來控制腹瀉。

對于腹瀉次數較多或年老弱的患者,需要補充足夠的能量,維持水和電解質的平衡,特別是要防止低鉀的發生,應積極進行治療。飲食上應調整,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渣的食,避免進食會產生氣的食,如糖類、豆類、碳酸飲料等。含糖類食在腸發酵,會增加腸,容易引起腸脹氣和腸痙攣。在腹瀉嚴重時,應先進食流質食,待腹瀉停止后逐漸改為半流質食,最后過渡到普通飲食。

在日常護理中,需要切觀察大便況,注意大便的次數、數量和質,是否為水樣便、便、夜間便等。如果發現異常況,應及時送檢并就醫。排便后,應用溫水和皂清洗門,并保持門部干燥。如果周皮有潰瘍,可以使用護進行局部噴涂。

最后,文章提到了上海市護理學會的版權所有,并經過了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護理部的審核和庹焱的審閱,版式和文字編輯由朱曉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