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其實本沒有脂肪瘤,只是由于痰瘀所致!然而,有一種方劑卻能巧妙地解決這個問題,它由七味藥組。人表面會出現一種包塊,無論大小,大如棗,小如豆,通常沒有紅腫和疼痛的癥狀,質地,并且可以移,不會化膿潰破。這種包塊被稱為痰核。痰核可以長在全,稱為痰核;也可以長在頸部,稱為瘰疬;長在眼瞼上則稱為胞生痰核。這些痰核與西醫的脂肪瘤、淋結核和霰粒腫有關。病因大多是因為胃腸積熱,脾虛產生氣,氣轉化痰,聚集在皮下,久而久之就形了包塊,即痰核。

清代的醫書《醫宗金鑒》中有一個方劑,名為化堅二陳丸。它的組分包括:陳皮、半夏(制),茯苓,僵蠶(炒),川黃連,甘草(生),荷葉,需要水煎分三次服用。據痰核由痰凝聚的特點,這個名方使用了燥化痰的藥,其中有四位主要員:陳皮、半夏、茯苓和炙甘草。然而,由于痰核多因熱熬煉所致,所以將炙甘草改有清熱作用的甘草。陳皮和半夏都能燥化痰,而且陳皮還能理氣健脾,半夏則能和胃降逆,使脾胃功能更加健康,氣機暢通。此外,茯苓能利水滲、健脾,讓痰核無法生長。而在這個方劑中,僵蠶的用量最大,可以說是其中的主力軍。僵蠶味咸,堅散結的功效,這與方劑名稱中的“化堅”二字有關。而堅結多是由于痰凝所致,因此僵蠶也能起到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療各種痰積聚的包塊。中醫有一種說法,上部生長的痰核多與風熱有關,而下部生長的多與熱有關。僵蠶有祛風散熱的作用。而就熱而言,黃連則是最適合的藥。黃連以其苦味而聞名,寒,能瀉火燥。它可以清除心肝胃大腸經的火,從而阻止痰核的生。黃連還有瀉心火的特點,這讓人想到各種瘡痛癥狀都與心火有關,痰核也屬于這類癥狀的一種。最后一味荷葉,它的青與肝臟相關,能散瘀,消腫去癰。它的輕清質還能提升脾胃的元氣,幫助新陳代謝。這個方劑可以治療全的痰核,也就是所謂的脂肪瘤。脂肪瘤可以分為單發和多發,單發常見于頸肩腹和四肢近端等部位。而多發的脂肪瘤甚至可以多達上百個,分散在全或集中在某個部位,大小不一。雖然它們不疼痛,但上長滿了這麼多包塊總是讓人到不舒服,所以我們應該治療它們。

溫馨提醒: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針對這個方劑,應該況進行辨證加減。建議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