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題是“肺系生命,刻不容緩”。慢阻塞肺疾病,也被稱為慢阻肺,是一種以進行氣流限為特征的慢氣道炎癥疾病。患者常常出現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的癥狀。慢阻肺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慢氣道疾病。在我國,慢阻肺是最常見的慢呼吸系統疾病,患病率高且疾病負擔重。

慢阻肺的診斷“金標準”是肺功能檢查,該檢查被公認為判斷氣流限的客觀指標。肺功能檢查對于慢阻肺的診斷、嚴重程度評價、疾病進展、預后和治療反應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因此被視為慢阻肺診斷的“金標準”。慢阻肺患者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有利于早期識別疾病進展速度和評估治療效果。建議輕度和中度慢阻肺患者每年進行一次檢查,而重度及以上患者則需要每6個月進行一次檢查。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肺功能檢查。有些人群不適合進行肺功能檢查,如近期有心梗死、卒中、休克病史的人,嚴重心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不穩定型心絞痛病史的人,以及近期有大咯病史、氣及氣愈合1個月的人等。此外,低氧癥患者、未控制的高病患者、主脈瘤、腦脈瘤或脈瘤患者、有習慣流產的孕婦等也不適合進行肺功能檢查。

治療慢阻肺的方法主要有藥治療和手治療兩種。藥治療是慢阻肺治療的核心,包括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抗膽堿能藥、茶堿等藥。這些藥的主要作用是松弛支氣管平,減肺部過度充氣,緩解氣流限,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重度和極重度慢阻肺患者,如果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的癥狀頻繁急加重,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仍然無法控制,可以考慮聯合使用吸糖皮質激素。此外,止咳祛痰藥可以降低痰黏稠度,促進痰的排出,從而緩解患者的癥狀。對于部分患者,肺減容手或介方式可以減肺殘余量,小肺部容積,降低肺部阻力,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呼吸康復訓練對于延緩慢阻肺的進展、減輕癥狀、提高運耐力和生活質量非常重要,已經為慢呼吸系統疾病管理的重要組部分。選擇適合自己的康復訓練方法,并確定合理的運強度是關鍵。對于患有氣短氣促困擾的患者,可以嘗試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方法是吸氣時肚子因氣而鼓起,呼氣時因氣排出而凹陷。腹式呼吸可以在任何位下進行訓練,建議從最簡單的半臥位或臥位開始,然后逐漸過渡到坐位和立位。訓練時要注意呼吸要緩慢而深,以增加通氣量,緩解氣和氣急的癥狀。訓練的強度為每分鐘10-15次,每天訓練30分鐘。另一種呼吸方式是呼吸,方法是在呼氣時,半閉收聚攏,避免過度用力,緩慢、勻速地呼出氣。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每分鐘訓練7-8次,每次訓練15-20分鐘。對于有痰多、痰黏、痰深、咳不盡、咳痰難的患者,可以嘗試自主咳嗽排痰的方法。在半臥位或坐位上,進行2-3次呼吸,然后深吸一口氣保持3秒,接著收、向前傾,進行短促的咳嗽數次,直至痰到達咽部,然后用力咳嗽將痰排出。(如果腹不強烈,可以用雙手按上腹部,輔助咳嗽)。如果患者力下降,可以嘗試有氧運,如步行和騎功率自行車。步行時,心率應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每天至步行20分鐘,不超過1小時。步行距離可以據6分鐘步行試驗的結果進行計算得出。騎功率自行車可以提高心和呼吸的訓練。據心肺運試驗的結果調整功率自行車的阻力值,每次訓練至20分鐘,最長不超過1小時。心率應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每周至3次。除了適度的鍛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均衡攝營養,遠離塵,戒煙限酒,遵從醫囑,定期隨訪,接種肺炎疫苗和流疫苗,保持良好的心

慢阻肺是一種可預防和治療的慢氣道疾病。我們應加強對慢阻肺的認知和關注,推慢阻肺病的規范化診療和全程管理,使更多的患者能夠回歸正常生活。讓我們行起來,提升對慢阻肺的認知度和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