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提到增加藥材劑量,有些人就到害怕,擔心會產生不良影響。曾經有一位頸椎病患者,經過長期的理療卻毫無效果,頭暈頭痛,肩頸僵酸脹,脖子無法轉,甚至連舉起手臂都到困難。這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他來到我的診所接調理,我為他進行了診斷后,開出了一份方子,其中包括了100克的味葛和60克的桑枝(經過酒炒)。他看到其他藥材的劑量都是幾克、十幾克,而這兩樣的劑量為何如此之大,開始擔心是否開錯了方子,會不會產生副作用,因此不敢使用。他還口頭指責我是為了多賺他的藥材錢才故意開出這麼大的劑量。我向他解釋道,這兩樣藥材一個是升,一個是通脈,是為了解鎮痛,打通頸椎的淤堵。只有增大劑量,藥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再者,這兩樣藥材也并非昂貴的品種,開多了也不會讓我賺取多錢。另外,我們中醫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步。以前的藥材大多是野生長,藥較為濃重。而現在,許多藥材都是人工種植,藥已經大大減弱,可以說是“氣微味薄”。如果不調整劑量,其作用將大打折扣。舉個簡單的例子——人參,大家普遍知道人參是補氣的,而且補元氣的效果非常顯著。但是現在市面上所售的人參基本上都是在溫室中種植的“園參”,個個都是白白胖胖的。我的老師說這些人參實際上都是“蘿卜參”。過去真正的老山參,一個人用一須就足夠了。然而如今的“蘿卜參”,就算整使用也不如以前的一須子有效,只能增加劑量使用。因此,如今許多人稍有虛弱就會購買兩園參來燉湯食用,甚至不會引發火氣。那麼,為什麼如今許多流傳千年的經方效果不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藥材質量不如以前了。另外,還有各種制度上的限制,許多醫生害怕引起麻煩,因此不敢開“重藥”、“毒藥”。這種因噎廢食的況確實讓人到有些悲哀。然而,我會盡量堅持下去,無論旁人如何議論;治病,為患者排憂解難,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學醫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