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外寒病的主要季節,凡有寒冷、凝結、收引等特的外邪都被稱為寒邪。寒邪的致病特點之一是寒凝滯,特別是對氣,尤其是的影響最為顯著。「寒為邪,易傷氣」,衛氣可以抵抗外邪,屬于氣,當寒邪損傷衛氣,人失去了防能力,容易到邪氣的侵襲。當遇到寒冷,運行速度就會減慢,凝結不暢,不暢則痛。因此,寒后會出現各種不適:外、怕冷、易腹瀉、無力,的某些部位和關節也容易疼痛或活困難,舊病也容易復發。

有四個寒氣的「口」,在外出時要注意保護好這些部位,避免冬季寒邪的侵襲。首先是頭面部,頭部是諸之會,所有的經都匯聚于此。頭面部相對來說耐寒能力更強一些,但對于虛、弱、高、心腦管等慢病患者來說,戶外活時應特別注意保暖頭部,避免寒引起急劇收,增加患病的風險。此外,天冷風大時,口鼻也應該注意防護,口鼻是肺的門戶,外寒可以通過口鼻侵襲肺,應該使用口罩或圍巾遮掩。

頸部是冬季必須要保護的部位,其中有兩個位必須要特別注意,一個是正面的「天突」,另一個是背面的「大椎」。天突可以通利肺氣,對于息和咳嗽有一定的療效。同時,天突也是較為薄弱的部位,僅有一層皮覆蓋,后面是氣管、食管,容易到寒邪的侵襲。特別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咳嗽的況下,這個部位必須要保護好。大椎屬于督脈,督脈負責統攝全氣,大椎高出來,常常暴在外,往往是最先到寒邪侵襲的部位。虛、虛容易冒的人應該注意保暖。外出時,可以圍上一條厚實的圍巾,一舉兩得。

關節是上沒有脂肪和保護的部位,對于寒風、氣等外邪尤為敏。除了上述提到的天突外,肘膝關節也是如此。中醫將寒加重的關節疼痛稱為「寒痹」或「骨痹」,這是寒邪深所致,通常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所以,虛或平時不耐寒的人,在必要時應該穿戴護膝來保暖,避免寒邪停留在和關節中,導致寒邪病癥的發生。

我們常說「寒從足下起」,冬季的大地寒意最先被雙腳到。足上的三是肝、脾、腎經的,恰好是日常保健的大,冬季一定要保護這個部位。如果雙腳特別怕冷,保暖不好,除了注意避寒,還可以通過泡腳和食補來溫養,關注自虛或氣不足的問題。萬一這些部位不慎寒,可以通過艾灸來溫通經脈,局部艾灸寒和冷痛的部位,艾灸后喝點溫水,注意保暖避寒。

除了避免寒冷,冬季還可以通過食補來溫暖。常用的溫散寒的食有很多種,可以據個人喜好和質選擇合適的食材。類的補食材有羊、麻雀、羊骨、鹿、鹿尾、牛、對蝦、海參、淡菜、生蠔等;植類的補食材有桂、八角、小茴香、糯米、大蒜、胡椒、生姜、荔枝、核桃仁、龍眼、黃芪、當歸、韭菜、山楂等;其他補食材有紅糖、黃酒等。

其中,羊是非常好的溫食材,它能夠補腎壯、健脾溫中、益氣養對于虛底子的人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它的溫作用不如羊強烈,但對于增長力氣很有效果。牛也是常見的溫食材之一,適合力不足的人食用。生蠔是海產品中溫較大的食,而且不容易上火。桂是一種熱食材,有補元、暖脾胃、通脈的功效。大小茴香對于胃寒或脾虛的人來說非常適合,同時也有溫腎的作用。核桃仁不僅口好,還有補、潤腸通便的功效。龍眼則適合氣兩虛的人,有補、補脾、安神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在食調養中,搭配合理非常重要。比如桂可以與紅糖搭配,桂紅糖茶口更好;桂紅糖山楂茶則酸甜可口,能夠中和桂的氣味;如果想要進一步改善口和功效,可以加當歸、桃仁等食材。另外,對于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虛火旺或上火燥熱的況下,不宜食用。

大家據以上的外治法和飲食法,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氣,安然度過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