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JACC影像學子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冠脈CT檢查中冠脈鈣化積分≥300的患者,與已確診脈粥樣化患者(ASCVD)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的風險相似。研究認為,從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些患者可以考慮接“二級預防”藥,例如更積極的降脂、降、抗小板藥等。

該研究納了有完整隨訪的2個隊列,一個是未確診冠脈疾病的隊列,另一個是確診ASCVD的隊列,共有4,949人參與。所有人均接了冠脈CT檢查。主要研究終點是主要不良心管事件的復合終點,包括全因死亡率、非致命心梗和不穩定心絞痛住院。

研究討論中指出,糖尿病往往被認為是冠心病等危險因素,但這種觀點已經被證明不正確。糖尿病患者的風險雖然增加,但并沒有達到二級預防的水平,因此不需要進行強化治療。一篇同期的述評也指出,對于脈粥樣管病(ASCVD)的預防,傳統上被分為“一級”和“二級”預防,但實際上心管病事件的風險是連續的,并沒有明確的分界。該研究證實,冠脈像超越了過時的一級和二級預防分類,提供了強有力的風險衡量標準,能夠對患者風險進行更細的評估。

另一篇同期的述評也稱,鑒于該研究的重要發現,臨床試驗中應更多地使用冠脈鈣化積分作為決策輔助工,因為它已被廣泛使用,價格低廉,易于解釋,還可以通過非門控CT進行估計。考慮到ISCHEMIA試驗的經驗教訓,臨床醫生不應對鈣化積分較高但無癥狀的患者進行昂貴的核素檢查,也不應該對有輕度狹窄的患者重復進行鈣化掃描,而是應積極控制危險因素。臨床醫生應記住ABCDE,這類患者雖然屬于一級預防,但應考慮使用阿司匹林,強化降、降低LDL-C,優化飲食和運習慣等。冠脈鈣化積分可能是一項顛覆創新,可以作為風險分層的決策輔助工,以優化脈粥樣管病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