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方證都對,用六味地黃就是沒有效果呢?一中年婦,腰酸困,口干,五心煩熱,耳鳴,記憶力減退。曾在某中醫服中藥3個月,未見明顯效果。此患者很細心,把每次的方子都留底,拿了一厚沓子我看。基本上都是六味地黃湯加減,辨證為腎虛,腎不足,髓海空虛。按理說,辨證用方都不錯,但就是收效不大。仔細研看了方子,我發現其中地黃的用量均為15,山茱萸、山藥一般為12,余3味為6~9。地黃的用量太小。于是據我的經驗,仍用六味地黃湯。用方: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黃、地黃各45、山茱萸30、山藥30、茯苓12、澤瀉12、牡丹皮9)服藥后,各種癥狀都顯著改善。患者問方子和前醫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服此藥有效,而服彼藥無效?我答之:關鍵是主藥量太小,也許前醫為求穩妥吧。臨床上,我用地黃通常在45以上,60以上則生地黃、地黃各半,基本上幾劑就見效。六味地黃湯中重用地黃這味藥,可能有的人認為會太熱太膩。這只是書上說的,實際上并非這樣。在多年的臨床中,我認為“緩,地黃非多難以奏效”,常開到50~60或100以上,從未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亦無出現過飲食納呆之弊端。總覺,地黃平、妥、善,重用無妨。歷史上擅長用地黃的醫生很多,明代的張景岳外號就“張地”,在其所撰的《新方八陣》186首方中,含有地黃者占50首;《本草正》中藥地黃最多;其用地黃時,輕則一兩,重則四五兩是常事。其影響,我在治肺病哮、慢氣管炎、腎病等中,常常是以六味地黃湯為主,重用地黃,往往取得佳效,從未發生不良反應。對于不愿服湯劑的患者,在用藥六味地黃芄(濃芄)時,我的經驗是,用一到兩倍的量,效果也是可以的,但總還是趕不上湯劑。總之,在用六味地黃時,一定要遵守原方比例,突出地黃,切莫喧賓奪主,只有這樣,才能用好這首名方。#中醫##我的門診故事##我的門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