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引言

作為一名一線中醫醫師,我發現有必要向大家傳達一些關于兒發熱的正確認知和中醫護理方法。雖然這些觀點可能與大部分同行和家長的想法不同,但如果能有一小部分家長能夠理解并采納,相信能夠減輕他們的焦慮。

貳兒發熱的定義和常見

發熱是所有小兒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癥狀之一。通常況下,小兒每年至會經歷3-6次急發熱,而因發熱而急診就診的患兒約占總數的10.5%-25.0%。據九版《診斷學》的定義,發熱是指機到熱原作用或其他因素干擾溫調節功能時,溫升高超出正常范圍。然而,我想問一下,當病毒或細菌侵我們的時,我們的溫升高以提高免疫細胞活進行抗病,這難道是功能障礙嗎?機積極加強抗病難道不是正常的反應嗎?

叁兒發熱帶來的焦慮與家長的認知問題

前兩天我和中醫同行聊天時,我們一致認為,“表面上看,是小孩子發熱出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育兒)認知問題”。因此,我希大家仔細閱讀以下三段,相信有緣人自然能夠理解。

一、回歸傳統來育兒,守護小兒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生活在華夏大地,我們的質并不適合西方的營養學理論。因此,在養育孩子時,我們應該回歸傳統,應用老祖宗的智慧。此外,家長在業余時間應該多自學中醫知識,守護好孩子的質。如果家長們都能堅持這樣做,就不會總是去醫院尋求解決辦法。

二、正確對待發熱

發熱只是一個癥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它可能是由細菌、病毒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小兒出牙或其他非疾病引起的。無論是哪種疾病,發熱都相當于的“消防警報”,告訴我們孩子的出了問題,免疫系統已經開始加強工作對抗疾病。因此,退熱藥只是將“消防警報”拆除,卻沒有解決疾病本。事實上,退熱藥如對乙酰氨基酚等本質上都是免疫抑制藥,它們通過阻止炎癥介質的產生,削弱了機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細菌的能力,并沒有治療作用。臨床上常見到服用退熱藥的小孩后續會出現頑固的咳嗽。因此,不要輕易給孩子服用退熱藥。

有人擔心孩子發熱會引發“筋”,即所謂的“發熱驚厥”。但據研究,發熱驚厥的發病率僅為4-6%,與年齡、營養狀態、剖宮產分娩、疫苗接種等因素有關。只要家長們做好孩子的質守護,避免出現不良狀態,基本上不會出現驚厥。

三、中醫對抗發熱的小妙招

據中醫的觀點,小兒急發熱主要分為外和積食傷兩種況。對于確診為細菌染的患兒,應該使用抗生素治療。而針對小兒的質特點(脾胃易虛肝偏旺,多夾積食),中醫治療應該注重調護脾胃,消食導滯,并注意疏泄肝木或引火下行。因此,我推薦幾種中藥:防風通圣丸(適用于發熱、咳嗽且有便的孩子)、午時茶顆粒(適用于有積食發熱、咳嗽、嘔吐、腹痛的孩子)、風寒冒顆粒(適用于發熱、干咳、清鼻涕無黃痰的孩子)、風寒冒顆粒+雙黃連顆粒(適用于發熱、咳嗽、鼻涕清水痰黃的孩子)。此外,在急發熱時,可以使用生姜、艾葉煮湯給孩子泡腳,有助于引火下行,從而退熱。如果癥狀較輕,可以煮黃豆蔥頭湯進行家庭食療。

在孩子發熱期間,不要再給他們吃水果、牛類等生冷和上火的食,而應以稀飯、雜糧粥等易消化的清淡食為主。即使孩子冒發燒痊愈了,也要避免突然暴飲暴食,因為“多食則、食則復”。家長們一定要牢記這一點。

綜上所述,正確對待兒發熱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理解發熱只是的一種反應,而不是疾病本。中醫的護理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發熱,并保護孩子的健康。但請注意,以上觀點和藥推薦僅供參考,孩子看病就診還是請前往醫院,最好能選擇中醫。如果本文對您有幫助,請點贊、在看、轉發、關注,并歡迎留言探討。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