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一直以來都被人們忽視,大家普遍認為癌癥通常發生在中老年人上。然而,最近一個12歲的浙江孩妍妍(化名)被診斷出患有甲狀腺癌,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專家表示,兒年甲狀腺癌(本文定義為19歲及以下年齡段確診甲狀腺癌)的遠轉移風險相對于年人更高,因此應引起重視。

一年前,妍妍發現自己前頸部右側有個小腫塊。當地醫院初步考慮這個腫塊是良的,并告知進行隨診觀察。然而,最近妍妍發現腫塊逐漸增大,已經有核桃大小,B超提示“右側甲狀腺低回聲團塊,淋結腫大”。醫生考慮到的年齡雖小,但腫塊持續增大且質地較,建議進行手治療。后的病理檢查顯示,妍妍患有甲狀腺頭狀癌,并且頸部淋結已經有轉移。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甲狀腺外科主任蔡明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最近幾年,年人對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有助于早期發現甲狀腺結節,從而防控甲狀腺癌。然而,在兒中,甲狀腺癌屬于罕見病,以前沒有到足夠的關注。妍妍的案例為很多醫生和家長敲響了警鐘。”他還解釋道,兒年在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病因、治療和預后等方面與年人存在一定的差異。

據之前的研究,利用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數據庫,分析了1753例年齡小于20歲的甲狀腺癌患者的數據,結果發現,甲狀腺癌的年發病率為0.54/10萬,遠低于年人;其中,15~19歲年齡組的發病率最高,亞洲的發病率高于歐地區。在疾病分型上,甲狀腺癌可以分為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四大類。與年人類似,兒甲狀腺癌中頭狀癌最為常見,約占90%;濾泡狀癌在兒中并不常見,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則非常罕見。

蔡明介紹說:“然而,兒甲狀腺癌也有結節惡幾率大、轉移風險高的特點。數據顯示,兒年甲狀腺單發結節的惡幾率超過60%。而在中國年人中,通過超聲檢查發現直徑超過0.5厘米的甲狀腺結節僅有8%~16%是惡腫瘤。這可能與兒的碘攝、促甲狀腺激素濃度以及DNA修復等因素有關。”此外,兒年人的基因特征也存在差異,兒甲狀腺癌往往與基因融合有關,一旦發病后更容易出現淋結轉移,或侵犯到腺外的組織,例如肺部和骨骼,遠轉移的風險較高。

導致兒甲狀腺癌的三大原因包括輻、碘攝和家族傳。輻包括放線照史和核輻等,例如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廠事故釋放的大量高能輻質導致當地兒甲狀腺癌患病率飆升。最近備關注的日本核污染水排放可能也會對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產生一定影響。兒時期的碘缺乏或過多攝都會影響甲狀腺的健康,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甲狀腺癌的風險。髓樣癌有傳風險,兒可能在早期甚至嬰兒期就患上這種類型的癌癥。因此,對于有甲狀腺髓樣癌病史的家庭,在備孕時建議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并進行傳咨詢。

目前,無論是年人還是兒,手仍然是甲狀腺癌的首選治療方式。蔡明表示:“兒快速生長發育時期,甲狀腺又是人重要的分泌。因此,我通常建議患者或家屬選擇甲狀腺半切手,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功能,避免終服藥。”然而,對于已經有遠轉移、復發風險高、無法切除重要部位的患兒,可以況選擇全切手,并通過碘131治療來清除殘余的甲狀腺組織和微小病灶。令人欣的是,經過規范的治療,絕大多數兒年甲狀腺癌患者的預后都相對較好,生存率高于年人。后,患兒需要繼續進行分泌治療,服用優甲樂來維持或替代甲狀腺功能;如果合并有甲狀旁腺功能損,還需要注意補充鈣。為了及早發現復發信號,后的隨診是必不可的,其頻次應據甲狀腺功能、腫瘤標記、超聲等檢查結果來確定。

蔡明表示:“家長應該多加注意,平時留意孩子的變化,特別是那些有甲狀腺髓樣癌傳史的家庭。如果在孩子的甲狀腺發現腫塊或結節,應該注意觀察,并在必要時就醫。此外,還應避免接強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