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孤獨癥是一種有生學基礎的心理發育障礙,由多種因素導致,帶有傳易的個在特定環境因素作用下發生的疾病。傳因素是兒孤獨癥的主要病因,而環境因素,尤其是在胎兒大腦發育關鍵期接的環境因素,也會增加發病的可能。
據國家衛生部辦公廳發布的《兒孤獨癥診療康復指南》,近年來,隨著診斷能力、早期干預和康復訓練質量的提高,兒孤獨癥的預后正在逐步改善。一些患兒的認知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技巧可以達到正常水平。然而,兒孤獨癥的預后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首先,早期診斷和干預非常重要。在發育可塑最強的時期(一般為6歲以前)對患兒進行長期系統的干預,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兒的預后。對于輕度、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兒孤獨癥患兒,早期診斷和干預尤為重要。
其次,早期言語流能力與孤獨癥的預后切相關。早期(5歲前)或在確診為孤獨癥之前已有較好言語功能的患兒,一般預后較好。
第三,病的嚴重程度和智力水平對孤獨癥患兒的預后影響很大。病越重,智力越低,預后越差;相反,病越輕,智力越高,預后越好。
最后,伴發疾病也與孤獨癥患兒的預后相關。如果患兒伴發脆X染綜合征、結節化、神發育遲滯、癲癇等疾病,預后較差。
了解影響患兒預后的因素,并積極采取治療措施,對改善患兒的病和促進患兒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據衛生部辦公廳的指南,兒孤獨癥的治療主要以教育干預為主,藥治療為輔。由于患兒存在多方面的發育障礙和緒行為異常,應據患兒的況采用教育干預、行為矯正等綜合干預措施。
干預的原則包括早期診斷、早期干預、長期治療,強調每日干預。對于可疑的患兒,也應及時進行教育干預。科學系統地使用明確有效的方法對患兒進行系統的教育干預,包括針對孤獨癥核心癥狀的干預訓練,以及促進患兒發育、防治疾病、減滋擾行為、提高智能、促進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訓練。
對于兒孤獨癥患兒在癥狀、智力和行為等方面的問題,應據評估結果進行有計劃的個訓練。對于重度患兒,早期訓練時的師生比例應為1:1。小組訓練時應據患兒的發育水平和行為特征進行分組。
家庭的參與對于孤獨癥患兒非常重要,應給予患兒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參與程度,幫助家庭評估教育干預的適當和可行,并指導家庭選擇科學的訓練方法。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心態、環境和社會支持都會影響患兒的預后。父母要接事實,妥善理患兒教育干預與生活、工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