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鍛煉、均衡飲食……保持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有助于健康,這樣的理念已經在科學界到廣泛認可。然而,現實生活中能否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卻影響著人們實際的心狀態。最近,中國疾控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大量老年人的基因和生活習慣況,研究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人們壽命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到了晚年,有健康生活習慣的人也會傾向于有更低的死亡風險和更長的預期壽命。

據觀察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低傳風險的老年人如果有比較健康的生活習慣,到65歲時預期壽命可能比其他人多3.84歲,而傳風險較高的人如果在晚年有健康的生活習慣,預期壽命更是可以多出4.35歲。這項研究于2023年10月發表在《柳葉刀健康長壽》雜志上。研究結果表明,傳風險較高的人群通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益更多,而那些傳風險高、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則面臨著最高的死亡風險。

先天的傳因素和后天的社會環境因素是影響人健康的兩個基本變量。對長壽老人的研究表明,11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的死亡風險是相對平穩的,與傳、生活習慣、年齡、別等各種因素都沒有特別顯著的關聯。然而,對于110歲以下的大部分人而言,傳、年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

基于雙胞胎的研究估計,人與人之間的壽命差異大約有25%可以歸結到傳。然而,2018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亞尼夫·埃里奇(Yaniv Erlich)等人通過家譜對一千多萬人的壽命規律進行過分析,認為傳對壽命的影響可能沒有那麼大,大約只能解釋16%的差異,也就是不到五分之一。這表明,像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對人壽命的影響更大。因此,最新研究同時分析了傳和生活方式這兩個變量,以全面衡量它們對老年人預期壽命的影響。

這項研究的健康數據來源于1998年至2018年的中國人健康長壽調查,記錄了超過3.6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的況。在跟蹤研究期間,共有2.7萬多人死亡,為對比預期壽命的影響因素提供了參考。研究人員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義為不吸煙、不過度飲酒、經常參與育活以及保持健康的飲食。育活的范圍包括常規的鍛煉方式,以及做家務、搞園藝、飼養、打牌等活。健康的飲食方式則包含有、蛋、魚等高蛋白食。綜合這些老年人的健康習慣和他們的壽命況,研究發現實際上強調了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即便到了老年階段,這些習慣可能也有助于預期壽命的延長。

然而,研究設計的局限,最新研究還無法對這背后的機制進行科學的解釋。對于老年人來說,健康長壽與一系列疾病的不可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一些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持續升高的趨勢,比如癡呆癥。2022年,全球疾病負擔項目的預測研究估計,全球患癡呆的人數有可能從2019年的5700多萬大幅增長到2050年的約1.5億,增幅達到166%。中國的患病人數可能會從1500多萬增長到4500多萬,增幅達到197%。癡呆癥等疾病不僅會影響患病者自和家人的生活質量,一旦患病后走失或者離看護,也可能有一定生命危險。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癡呆癥與生活習慣有一定聯系。例如,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久坐的時長與癡呆癥發病風險有明顯的關聯。久坐時間越長,癡呆風險越高。這些研究都提示了生活方式對疾病風險的影響。

除了癡呆癥,一些其他的神健康疾病也與生活方式有關。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年輕時積累的抑郁、焦慮等癥狀可能會在中老年時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這些證據表明,一些疾病之間可能存在相互關聯,可以相隔幾十年發其他疾病。因此,早發現、早干預和養健康生活方式都是至關重要的。

不僅神健康疾病,全球心管風險聯盟的研究也表明,超過50%的心管疾病案例以及20%左右的全因死亡案例可以歸結到五種可改變的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因素包括質量指數(BMI)、收、非高度脂蛋白膽固醇、吸煙和糖尿病。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強調了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重要

除了健康生活方式,一些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也與壽命有關。高收與長壽之間存在關聯,這可能是因為高收人群更有可能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夠更好的醫療和生活條件。此外,一些藝好和文化活也與長壽有關,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活不僅鍛煉了,還活躍了大腦,并提供了社的機會,減了孤獨

綜上所述,健康生活方式對預期壽命有著重要的影響。雖然科學界仍在探索長壽的機制,但現有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因此,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尤為重要,包括定期鍛煉、健康飲食、控制煙酒等。同時,也需要關注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以提高整的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