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飲食安全的黃金法則和養生經驗

病從口,這句俗話早在古代就告訴我們,飲食對健康的重要。不僅吃得好對健康有益,而且吃得不好還可能引發疾病。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飲食安全。以下是8條確保食品安全的黃金法則,供大家參考!

1. 食應煮即食。一旦食,應立即食用。經過4至5小時的常溫存放后的煮不建議食用。

2. 食必須煮。對于需要煮后食用的食,一定要確保煮。所謂煮,是指食所有部分的熱溫度至達到70度。

3. 選擇加工理過的食品。例如,消毒過的牛、經紫外線照過的新鮮或冷凍食品。

4. 存放食時避免生食與食接,以免污染,導致食滋生有害微生

5. 保持廚和餐的清潔。

6. 在烹飪前要洗手。如果手上有傷口,在烹飪時應包扎好,避免與原材料接

7. 避免昆蟲、貓、狗等接,以免將有害微生傳播到食上。

8. 飲用水和用于準備食的水應該是清潔的。如果懷疑水不干凈,應該將水煮沸或進行消毒理。

吃飯要定時定量

我國傳統上對一日三餐的安排有一句俗話:“早飯要飽,午飯要好,晚飯要”。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在時間上,一日三餐之間最好不要超過5小時的間隔。這是因為:間隔時間過長會讓人力不支;而間隔時間過短會讓消化系統忙于消化而導致疲勞。在我們的一日三餐中,不僅要考慮間隔時間,還要考慮生鐘。人有固定的生鐘活規律,包括飲食規律,一般況如下:早餐應該在早晨7點左右,因為與前一天晚餐的間隔時間比較長,上午又是人們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早餐要吃得飽。午餐應該在中午12點左右,不需要像早餐那樣盛,吃到七八分飽即可。可以適當提高飯菜的質量,甚至可以花點時間一下飲食的快樂。晚餐應該在下午5至6點之間,考慮到晚上10至11點就應該睡覺,所以晚餐要吃得一些。古人推薦一碗粥或適量配菜。此外,我們也應據一天所需的營養合理安排飲食的攝量,而不是據個人對食的喜好程度。如果只是追求口味而貪吃或不喜歡而不吃,就違背了飲食規律中“定量”的要求。

多食多苦患

古人有句話說:“多食之人有五苦患”,指出了過量攝食的危害,即“大便數多,小便數多,擾睡眠,沉重影響修養,易患消化不良”。吃得多,大便和小便就會增加,容易發胖,消化也不容易完全完。如果晚飯吃得太多,還會影響睡眠。這是古人的智慧總結和大量觀察實踐的結果,值得我們在膳食養生中學習和應用。

事實上,人是一個嚴的系統,當我們吃到一定量的食時,自然會發出“飽”的信號。只要我們細心會日常生活,就會明顯覺到,一旦出現“飽”,就表示適量的攝,即使此時還有食,也應該及時停止進食。如果出現“飽脹”或“吃撐”的覺,那無疑是吃得過多。當然,以上這些覺是針對沒有胃腸道疾病的人群而言。對于有明顯胃腸道疾病(如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或其他系統疾病影響胃腸道功能的人群,不適用于以上規律。

食增壽

“食數而,不頓而多”這句長壽經驗在現代研究中得到了證實。曾經有研究者對1400名正常熱量供應下的60至64歲的人進行了試驗。其中,668人每天吃1至2頓飯,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患有心管疾病。另外168人將同樣的食分為6次進食,即一天吃6頓,總量不變。結果患心管疾病的人僅有1/6,比一天吃1至2頓的人患病率減了50%,比一天吃3頓的人患病率降低了18.8%。這說明吃多餐對老年人的健康有益。

不吃早餐的危害

長期不吃早餐的人極易患膽結石。通常晚上10點后,人就進空腹狀態。如果次日早晨不進食,待到午飯時,膽在膽囊停留時間已超過10小時,大大增加了膽結石形的機會。此外,長期不吃早餐會打消化道的正常節律,導致胃腸道功能紊。嚴重的況下,可能引發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潰瘍等疾病。清晨起床時,胃中的胃酸濃度相對較大。如果不及時進食將其消耗掉,就會刺激胃和十二指腸黏。另外,胃是一個可以收和膨脹的,在早晨時,胃已經收到很小。不吃早餐的話,胃會繼續收,到午餐時就會急劇膨脹,胃黏容易損。長此以往,容易患上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潰瘍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