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了一些習慣對我們的聽力造的影響。在最新一期的《開講啦》節目中,中華醫學會耳鼻咽頭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吳皓向我們介紹了一些關于聽力的知識,并提出了一些保護聽力的建議。

吳皓指出,正常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在20赫茲到20000赫茲之間,聲音的強度在0分貝至20分貝之間。為了保護聽力,我們在連續使用耳機聽音樂時,應盡量控制使用時間不超過30分鐘,音量也不要開到最大的三分之二。

在節目中,吳皓還分了一些有關聽力的“冷知識”。他首先解釋了為什麼耳朵是最“勞模”的。他說,人的聽覺從胚胎發育24周開始,一直到老年都在不停地工作,因此可以稱之為最“勞模”的

吳皓還談到了如何及早發現孩子的聽力問題。在對兒進行聽力檢查時,醫生會給孩子戴上一個小耳機。雖然周圍的人聽不到任何聲音,但孩子卻能聽到一些聲音。吳皓揭示了這個檢查的原理,他說這其實是一種自反饋,是耳科醫生用來篩查聽力問題的手段。小朋友會聽到“嘀”的聲音,這是因為耳朵接收到聲音后會自反饋。這種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最佳的方法,可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

多年來,吳皓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努力推廣新生兒聽力篩查。14年前,他給當時只有5歲的古松卡西做了西藏第一例人工耳蝸手。如今,卡西已經長大人,吳皓看著他的長,不得熱淚盈眶。自2009年開始,吳皓已經六次前往拉薩,在那里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并進行了西藏第一例人工耳蝸手

在節目錄制完畢后,吳皓依然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做義診。他在從醫的2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讓世界沒有“啞”聲。現在,隨著醫學的進步,許多先天耳聾的孩子得到了及早干預,這也顛覆了“十聾九啞”的說法。目前,我國的聽覺障礙兒數量已經大幅減。吳皓最大的愿就是有一天能夠關閉所有的聾啞學校,讓每個人都能聽清世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