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對循環的影響和焦慮引發失眠問題,導致“打工人”的健康狀況不佳,從而造經濟損失。據平安健康險與上海健康醫學院企業健康管理研究團隊發布的企業健康指數案例研究,2022年每名員工因健康風險損失的工作日增加了5天,達到39.6天,比2019年多出來。國外的類似研究也顯示,焦慮和抑郁導致的生產力下降每年給新加坡經濟造約157億元的損失,占國生產總值的2.9%,與力相關的疾病每年花費該國約31億元。如何讓“打工人”更健康,為企業關注的焦點。

與以往企業簡單關注員工職場健康的方式相比,新的醫險企聯方式更能提高員工的健康水平。11月4日,平安健康保險承辦的“健康保險與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創新融合:醫險企聯職場健康探索專場”論壇在深圳舉辦,討論如何讓“打工人”更健康。國家心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馮雪在論壇上表示,員工心健康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企業有責任提高員工的心健康。傳統模式下,企業通常會為員工購買補充醫療險,設立醫務室等方式關注員工健康。但現在,通過評估企業職工的健康風險狀況,制定更全面的健康解決方案為更有效的方式。醫險企聯模式更強調事前管理,讓企業員工了解、管理健康風險,從而改善健康狀況。在職場中,越來越多的急癥事件發生,事前預警顯得更為重要。目前這種模式在央國企、外資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然而,這種模式是否會增加企業本?平安健康保險醫健運營中心總經理林晟表示,企業提高員工健康水平并不會必然增加本。通過全面分析企業健康指數,讓企業提升員工健康水平更有針對,且本投產比可量化。一些案例表明,通過實施這種方案,每名員工每年因健康風險損失的天數得以減,對企業來說并不會增加本。

健康險公司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面臨著如何找到新增長點的問題。近年來,健康險保費增速明顯放緩,2021年增速僅為3.4%,2022年增速進一步下至2.4%。其中的原因既包括經濟增速放緩,人們保險支出意愿下降,也包括惠民保等產品的競爭。如何在業務中找到新增長點為健康險公司共同面臨的問題。目前業的共識是,在保險中必須融服務,但到底是“保險+服務”還是“服務+保險”,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路徑。前者中,服務是保險的增值部分,而后者則將保險作為最后的兜底方案,更加強調健康評估、健康促進與健康管理的服務部分。朱友剛認為,健康險公司的轉型離不開保險產品的創新,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優質的健康服務,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的生產力。對于企業而言,這才是購買保險的本質需求。現在企業保險與健康管理還沒有形化,還是兩個獨立的部分,如何合二為一,真正解決企業員工的健康問題,才是健康險公司轉型發展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