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了京城名醫秦伯未、宋向元、張志純、胡希恕、陳申芝等治療呃逆的經驗與病例,以供同仁們參考。秦伯未認為呃逆與噯氣不同。呃逆是氣郁逆行,沖橫膈,使其攣,造氣吸肺,使聲門突然閉攏,出現的一種特殊的聲音,患者到難。噯氣是胃氣上逆,發出聲音后反覺舒服。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輕者易治,用突然使其驚、喜、悲、怒的方法則可阻止呃逆,也可采用呼氣后盡量停息的方法、按咽后壁的方法、紙條刺鼻取嚏的方法等緩解,重者可服湯藥治療。辨證治療如下。若因志不疏,木郁橫逆,升降失司,橫膈沖而逆者,多有脅苦滿,口苦咽干,納谷不香,舌暗苔黃,脈沉細弦。擬肝養肝,理氣降逆之法。常用:白芍、當歸、郁金、枳殼、厚樸、龍膽草、山梔、牛膝。當歸若因貪食生冷、厚味,使脾胃傷,胃失和降,傷及橫膈者,多有噯氣吞酸,脘腹脹,納谷不香,喜溫怕冷,舌胖苔白,脈弱。擬溫中健脾,和胃降逆。常用:公丁香、柿、干姜、蓽茇、花椒、黨參、茯苓、半夏。若因貪食辛辣,脾胃燥熱,傷者,多有消谷善,口飲多,大便結,呃聲響亮,舌瘦干紅,脈細偏數。擬養清熱,和胃降逆之法。常用:石斛、玄參、麥冬、牛膝、生地、旋覆花、生赭石、山梔。若因大病終末,呃聲低微不斷,是胃氣已敗,停而不降,擾橫膈,則治療困難,可試用人參10g、附子6g、干姜6g煎湯,猴棗0.5g沖服。附子宋向元陳某,,時年35歲。1961年11月3日初診。訴患者因值經期生氣,復加勞累后冷飲、冷食,繼脘滿悶,發生呃逆,已經多方治療3個月有余,毫無效果,從山西大同來京求治。當時有脅苦滿,納谷不香,時有惡心,大便結,舌暗,苔黃膩,脈沉弦數。辨證為寒凝氣阻,已有化熱,上沖橫膈。擬溫散行阻,清熱降逆。方藥:公丁香10g,木香10g,檳榔10g,青皮10g,枳殼6g,厚樸6g,郁金10g,半夏10g。3劑,水煎服11月7日復診:藥進3劑,癥狀全解。張志純● 案一 患者王某,時年,55歲。1962年3月5日初診。訴患者與人吵架后出現悶太息,繼而苦于呃逆,月余不解,針灸、服藥都未見效。舌胖,苔薄黃,脈弦。辨證為肝脾不調,略有郁熱。法用調和肝脾,稍佐清熱,方宗丹梔逍遙散加味。白芍方藥:當歸10g,白芍15g,柴胡10g,茯神10g,白10g,炙甘草10g,丹皮10g,山梔10g(水飛),薄荷10g(后下),生姜2片,半夏10g。3劑,水煎服。3月10日復診:諸癥狀已除,呃逆已解,效不更方,原方5劑,水煎服。后知,藥后康復。● 案二 趙某,男,時年60歲。1963年1月3日初診。訴素虛弱,形消瘦,疲乏無力,氣太息,納后脘中飽滿,平時脘有停飲,近兩個月來常有呃逆,原因不明,舌胖苔白,脈弱。辨證為中氣不足,胃氣不行,擬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藥:黃芪10g,白6g,陳皮6g,升麻3g,柴胡3g,黨參9g,炙甘草3g,當歸10g,半夏6g。5劑,水煎服。1月10日復診:藥服5劑,呃止,食增,力也有好轉。舌脈尚無變化,再用原方10劑,水煎服。后知病者呃逆未發,況較前改善。胡希恕常某,男,時年56歲。1963年3月10日初診。訴患者20天前因飯后生氣,接著發生呃逆,某醫生用丁香柿湯、針灸等治療未見效。現在患者腹脹滿,大便干結,口苦,急躁易怒,舌苔黃,舌質紅,脈弦。辨證為明合病,用大柴胡湯治療。柴胡方藥:柴胡15g,黃芩10g,白芍20g,半夏10g,生姜10g,大黃10g,厚樸10g,生甘草6g,大棗5枚。2劑,水煎服。3月12日復診:服藥1劑,氣順,便通,呃止。問第2劑藥還要服否。胡希恕說,可以留著,必要時再用。陳申芝吳某,男,時年30歲。1965年7月10日初診。患者素壯實,常有頭暈。原因不明發生呃逆已十余日,神、飲食、力均好,睡眠略差,易于激,舌紅,脈弦。辨證為肝。治以平肝潛。方藥:生赭石30g,生石決明30g,生石膏30g,生地30g,珍珠母30g,牛膝15g。3劑,水煎服。7月15日來診:呃逆解,頭暈、失眠均好轉。原方繼服10劑,水煎服。10劑后,諸癥均無,痊愈。鄭重申明:由于每個人的質和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21年7月30日第五版,本文摘自《名醫真傳——四十四位京城名醫“口傳心授”金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