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氣轉涼,寒加重,家中傳來消息說有一位哥哥連續腹瀉了兩天。他吃了一些藥但沒有明顯效果,每天還是有3-4次水樣便便。他沉重,沒有食,小便量減。他的舌頭呈淡紅,覆蓋著白苔。由于是線上咨詢,無法進行脈診。因此,我給他開了五苓散的方。在大約5天的時間里,他的腹瀉次數逐漸減,基本上痊愈了。

五苓散是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的一種方子,它由豬苓、茯苓、白、澤瀉和桂枝組。這個方子的主要功效是健脾利水滲,溫化氣。它可以治療蓄水證、痰飲和水停證,總之就是對的水、和痰三種邪氣作祟進行辨證治療。在人中,水的輸布主要與肺、脾和腎三個臟有關,而五苓散主要作用于脾、腎和膀胱。當飲食或水進胃、小腸和大腸時,一部分水會被吸收,通過脾氣輸送到各個臟腑,起到滋潤作用,并將一部分水輸送到膀胱,形尿。在這個過程中,膀胱就像是一個儲水容,腎則是底下的一把火,將一部分水蒸發重新吸收,參與水代謝,剩余的部分則變為尿排出,這個過程被稱為蒸發氣化。五苓散中的澤瀉起到了利水滲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病變的腎和膀胱,增強了利水滲的力量。豬苓和澤瀉有相似的作用,直接作用于腎和膀胱,增強了利水滲的效果。茯苓味甘淡,平,可以健脾利水滲。白健脾以運化水,桂枝則溫化氣助行水。如果出現表邪,桂枝可以解表。整個方子適用于蓄水證、痰飲和水停證,表現為小便不利、水腫、腹瀉、眩暈、惡心、食不振、全沉重、舌淡紅、苔白膩或,脈等癥狀。在臨床上常況進行加減,治療水腫、腹瀉、尿潴留、脂肪肝、高、口腔潰瘍、高脂癥等疾病。

脂肪肝是西醫的病名,指的是肝細胞堆積過多脂肪,影響了肝臟功能。中醫一般將脂肪視為痰,采用健脾利化濁的方法進行治療。引起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是飲食中攝過多甘厚味的食、酗酒、缺乏運以及傳因素。多數患者胖,痰阻滯在脅肋部位,導致脅肋部不適或脹悶。如果脾虛伴有邪,患者會到全乏力,濁上蒙清竅,總是犯困,大便黏稠,覺排不凈,這些都是痰的表現。還可能伴有腹脹、食不振、頭暈、惡心等濁阻滯的癥狀。舌質淡,舌苔白膩,脈沉是脾虛伴有痰的表現。擁有上述癥狀的人屬于痰阻證。在治療上,澤瀉、茯苓和豬苓這三味甘淡以利水滲,可以去除濁以治標;長期飲食甘厚味、酗酒等會損傷脾胃,茯苓和白可以健脾助運,利瀉濁,桂枝溫脾,助化氣,這三味藥可以健運脾胃以治本。因此,運用五苓散可以有效地治療痰阻型脂肪肝。如果熱象明顯,表現為口苦、易上火、尿黃、舌苔黃等,可以加茵陳以清利熱。

由于現代人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高病的發病率有所增加。中醫將高病歸為眩暈病的范疇。東漢醫圣張仲景首次提出痰飲是導致眩暈的原因之一,為后世醫家從痰飲角度治療眩暈提供了理論基礎。國醫大師鄧鐵濤認為脾氣不足、痰蘊和風痰上擾是高病的常見病機之一。這類患者常常出現由于痰飲上泛而導致的眩暈,有些人還會伴有頭痛。痰飲阻滯導致悶、嘔吐痰涎。此外,還可能伴有口中黏膩、失眠、心悸、食不振、大便黏稠等癥狀。舌頭一般大,苔白膩,脈弦。這種況屬于痰證,可以選擇五苓散進行加減治療。對于由于肝氣郁滯導致脾胃虛弱,伴有脅肋脹痛、口苦等肝郁表現的患者,可以酌柴胡、黃芩以疏肝解郁,清熱瀉火。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便質稀溏,甚至呈水樣的癥狀。西醫學中,急腸炎、慢腸炎和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常常伴有腹瀉。《黃帝經》中有“勝則濡泄”的說法,張景岳提出治療泄瀉要以利水為上策,后來的醫家稱之為“開支河”或“利小便以實大便”。中醫認為,小腸有分清泌濁的作用,經過胃消化后的食,在小腸吸收一部分水后,其中一部分直接通過三焦的通道滲膀胱,形尿,另一部分通過脾氣運輸到各個部分。這個分清泌濁的過程需要脾氣的力。如果由于飲食不當、質脾胃虛弱或外邪等原因導致脾損,上述小腸的生理功能就無法正常進行,水將全部進大腸,導致泄瀉的發生。而五苓散可以將水引導到腎和膀胱,并排出外,間接促進脾和小腸功能的恢復。此外,五苓散中也含有一些健運脾胃的藥,可以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如果患者由于飲食不節或影響而出現泄瀉,還可能伴有食不振、悶、腹脹、沉重等癥狀。這種況可以使用五苓散進行加減治療,如果伴有腹脹,可以加陳皮、厚樸以理氣祛消脹。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五苓散加減可以治療許多臨床上的疾病,但在使用時應據每個人的況進行恰當的選擇,并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使用,這是中醫治病的關鍵。另外,還應針對病因進行調養和預防,未病先防,這樣才能減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