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每年的菌季都會引發一場“中毒”般的群狂歡,而這些年隨著野生菌的走俏,每年似乎總會出現一出意料之外的大戲,攪著云南野生菌市場,影響著從采集者到餐廳老板等每個人的生活。今年,見手青這個菌種在國財務部長耶倫的帶下火出圈。見手青是一類菌傷會產生靛藍變化的牛肝菌的俗名,市場上常見的是紅黃紫三類。耶倫的到訪給賣菌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見手青的價格夸張到了連本地人都吃不起的地步。而且,耶倫一口氣點了四盤炒菌,被稱為榮譽云南人。在云南的家庭中,每戶都有一個擅長炒菌的人,而我媽媽就是我們家的炒菌能手,每次吃見手青都要上一大家子分。吃見手青被認為是“利益共,風險共擔”的行為。然而,見手青雖然有毒,但經過完全烹煮幾乎沒有中毒風險。市場監管制度讓銷售見手青的餐廳格外謹慎,中毒風險很低。然而,今年在社平臺上搜索“見手青”,卻看到了許多非云南IP的賬號在分他們買到的紅蔥菌,隨之而來的是省外見手青中毒案例的激增。往年,賣菌人會強調“微毒”“吃”,但今年“見手金”的流量太大,中毒風險被巨大的利益掩蓋了。得益于冷鏈系統和電商平臺,沒有任何食用經驗的人也能輕松買到野生菌。然而,即使能買到菌子,也帶不走與野生菌相匹配的地方經驗、地方心態以及醫院的治療技。云南人對于野生菌中毒已經見怪不怪了,但對于外地人來說,中毒覺難就會激起他們對于未知和死亡的恐懼,慌不擇路地就醫。然而,省外醫院也欠缺經驗和技。見手青的毒對大眾來說是模糊的,科學上對此菌的認識也在逐年明晰。在沒有科學方法來鑒定蘑菇的況下,個人經驗和文化習得是鑒別毒菌最有效的方法。見手青了一種認知和文化上的飲食偏見,被傳播、放大、又再造。在野生菌不斷與這個世界的糾纏中,見手青及其相應的地方知識也慢慢進大眾視野,非本地人對于見手青的認識也會從“有沒有毒”轉化到“能不能吃”。最后,關于“小人人”,雖然是真的,但是不是一吃就有。因此,外地的朋友們想吃見手青還是來云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