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經常會有患兒家長咨詢“我的孩子小板數量很低,會不會很危險呢?”其實只要沒有引發出小板數量的減,大可不必擔心,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要搞明白小板為什麼會減

小板是骨髓的巨核細胞落發育的胞質小塊,的重要有形分之一,有黏附、聚集和釋放的功能,在止凝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小板數量的正常范圍是在(100~300)×10∧9/L,一般把小板數量小于100×10∧9/L定義為小板減癥。

小板減的因素有兩種: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以下幾種況:早晨低于午后,春季低于冬季,月經前較低,月經后較高。此外,一些藥,如口服阿司匹林、化療藥、利福平、氯霉素、硝酸甘油、三環類抗抑郁藥等,也會引起小板的減。此外,不正確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導致小板減,最常見的是葉酸和維生素B12的缺乏。酒的攝也會引起小板減癥,對人嚴重的危害。這些引起小板減的因素都是可以克服的。

病理因素是由某種系統疾病引起的小板減。主要有以下幾種況:小板的生障礙,如巨細胞、急病、再生障礙等;小板被破壞,如系統紅斑狼瘡、脾功能進、特發小板減紫癜等;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DIC)、小板減紫癜等;還有一些先天因素,如巨大小板綜合征、新生兒小板減癥等。

生理小板減可以不用特殊理即可恢復,而病理小板減,尤其是小板減引起的出,需要及時查明原發病,并與醫生合作進行診治。

近年的研究發現環境因素與小板減也有關系,尤其是海拔高度。隨著海拔的增加,小板數量顯著減,可能是因為高原缺氧導致小板被大量激活和消耗,使得小板的數量減。然而,這種況主要見于年人和老人。

因此,患兒家長在拿到報告單后,如果發現小板數量有所下降,不要恐慌,首先要排除生理因素的影響,然后進行相關檢查以確定可能的病理因素。對于生理小板減,無需特殊理即可恢復,而對于病理小板減,尤其是引起出況,應及時查明原發病并與醫生合作進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