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是人中不可或缺的營養質,它的英文名字源于希臘文“proteios”,意為“頭等重要”,可見其對人的價值。大家在想到補充蛋白質時,往往會首先想到蛋和牛,這不僅是因為它們含有富的蛋白質,還因為它們的消化利用率較高。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蛋白質的評價標準和攝方法,《生命時報》(微信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了專家來分相關知識。
優質蛋白質的評價標準主要關注以下三點:首先是食中蛋白質的含量;其次是蛋白質在人中的消化吸收率,即蛋白質消化率;最后是蛋白質中各種必需氨基酸的構比例,也就是蛋白質氨基酸模式。如果食中的蛋白質氨基酸模式與人蛋白質氨基酸模式越接近,那麼這種食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就越高。為了更科學地評估蛋白質的質量,食品學界設計了一個“消化校正氨基酸計分”(PDCAAS),通過實驗測試和計算,每種蛋白質可以得到一個分數,分數越高表示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越高,能夠更好地滿足人需求。
據PDCAAS的評分,我們可以將蛋白質分為不同等級:優質蛋白質、半完全蛋白質和不完全蛋白質。優質蛋白質包括蛋、類、禽畜、魚蝦和大豆蛋白等,其中蛋的蛋白質與人氨基酸模式最接近,是價廉的優質蛋白質食。半完全蛋白質則包括谷類、薯類和蔬菜等植蛋白,雖然這些蛋白質含有必需氨基酸,但數量不足且比例不太恰當,所以營養價值相對較低。不完全蛋白質則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種類不全,不能維持生命和促進生長發育。
針對一些特殊人群,他們在補充蛋白質時需要注意以下原則:素食者可以通過多吃大豆或豆制品、堅果和菌菇等來增加蛋白質攝;腎病患者應采取低蛋白飲食,并盡量減植蛋白質的攝,選擇牛、蛋、瘦豬、魚蝦等優質蛋白質;痛風患者應限制蛋白質的攝量,優先選擇牛和蛋,限量食用類、魚類、禽類和蝦等,同時也要控制干豆類的攝。
最近一項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表明,蛋白質攝不足會更容易導致重增加。原因在于,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的加工食品會對蛋白質產生“稀釋”作用,為了彌補蛋白質不足,人們不得不攝更多的食,導致總能量攝過量,從而引發重超標和胖問題。
為了更科學地補充蛋白質,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要均勻攝蛋白質,因為蛋白質無法在儲存,所以三餐均勻攝蛋白質可以保證其更好地吸收利用;其次,蛋白、大豆蛋白和植蛋白的搭配比單純食用植蛋白更好,而且搭配種類越多越好;此外,建議膳食中的優質蛋白質占到30%~50%,并同時補充和植不同來源的蛋白質;最后,正常飲食的人群無需額外補充蛋白,過量攝蛋白可能對腎臟和肝臟造負擔。
據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楊曉的推薦,以下是一份科學補充蛋白質的食譜:早餐可包括香菇菜包、白煮蛋、豆漿和酪;加餐可食用柚子;午餐可包括赤豆飯、青椒土豆、腰果丁和紫菜蛋湯;加餐可喝牛;晚餐可包括黑米飯、小黃魚燉豆腐、清炒菠菜和梨。
通過了解蛋白質的重要和科學補充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