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患者在出現水腫、乏力等癥狀時才去看醫生,有些患者則是通過檢發現異常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患有腎臟病。然而,更多的腎臟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疾病,從而長期忽視了腎臟病的存在。腎臟病在早期并沒有明顯的不舒服癥狀,往往在出現不舒服時已經進展到了較晚期。但是,腎病即使藏得再深,一些檢查也會揭示其存在。糖尿病、高、反復染、高尿酸癥、自免疫疾病以及老年人等人群是腎臟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定期進行腎臟病相關檢查,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悲劇的發生。

那麼,要進行哪些檢查才能確定是否患有腎臟病呢?如何正確理解檢查報告呢?一般來說,判斷是否患有腎臟病需要進行三個層次的檢查。第一層次是最基本的檢查,包括尿檢查、腎功能檢查和腎臟彩超檢查。第二層次是估算或進行ECT測量腎小球濾過率(GFR)、CT腎脈造影、免疫相關指標檢查等。第三層次是腎活組織檢查(腎穿刺)。

尿檢查包括尿常規檢查、尿蛋白/酐比值檢查、尿蛋白定量檢查和尿相差顯微鏡檢查等。尿常規檢查主要檢查尿中是否存在蛋白尿和尿。輕度的蛋白尿和尿往往無明顯癥狀,眼觀察尿也難以發現問題,只有通過尿檢才能發現。尿常規檢查中的“蛋白”一項用于檢查尿中的蛋白含量。結果為表示無蛋白尿,結果為表示有蛋白尿,程度越高,蛋白尿越嚴重。然而,常規尿檢可能出現“假”,即微量蛋白也顯示為。近年來,尿微量蛋白/酐比值檢查為檢測尿蛋白最敏的指標,能夠發現早期腎損傷。該檢查方法采集隨機尿標本,分別檢測尿微量蛋白和尿酐,然后計算兩者的比值。正常值為尿蛋白/尿酐<30mg/g,微量蛋白尿為尿蛋白/尿酐30~300mg/g,顯蛋白尿為尿蛋白/尿酐>300mg/g。如果尿常規檢查顯示結果較多,還需要進行尿蛋白定量檢查。該檢查方法需要收集24小時的尿樣本,測量尿蛋白含量,并據結果計算出24小時的尿蛋白排泄量。正常值為尿蛋白定量不超過0.15g/24h。一般來說,尿蛋白定量的多能夠反映腎臟病的嚴重程度,是診斷腎病綜合征的重要依據,也是判斷病和療效的重要指標。尿蛋白定量>0.15g/24h表示異常,尿蛋白定量<0.5g/24h表示輕度蛋白尿,尿蛋白定量0.5~3.5g/24h表示中度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24h表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的優點是能夠定量化,準確度較高,是判斷蛋白尿的標準。然而,作較為繁瑣,如果尿收集不準確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而且對小量的蛋白尿不夠敏可能無法檢測出來。

尿的定義是尿沉渣顯微鏡檢查下每高倍視野(HP)紅細胞數>3個。尿常規檢查中還有一個指標是“尿潛”,這是一個容易誤解的指標,很多人因為尿檢發現尿潛而前來就診。然而,尿潛并不代表尿。如果不滿足尿的定義,無論尿潛顯示幾個“+”,都不是尿。一旦明確為尿,還需要進行尿相差顯微鏡檢查,以確定紅細胞是否來自腎臟還是腎外。尿相差顯微鏡檢查也需要收集尿沉渣樣本,觀察紅細胞的形態。來自腎臟的紅細胞由于腎小球濾過作用,形態常常異常,如呈環形、靶形、芽胞形或皺形等,稱為畸形紅細胞。如果尿中大部分紅細胞為畸形紅細胞,畸形紅細胞占比超過60%,則可以判斷出紅細胞來自腎臟,稱為腎尿,常見于各種腎臟疾病,尤其是IgA腎病、高腎病和紫癜腎炎等。而紅細胞形態大部分正常,畸形紅細胞占比小于60%,則意味著紅細胞并未到腎小球濾過作用,而是來自腎外,稱為腎外尿。常見于尿路染、輸尿管結石、腎結核、腎腫瘤和外傷等腎外疾病。

腎功能的評估主要包括酐、尿素氮和尿酸等指標,其中最關鍵的是酐。酐和尿素氮是蛋白質代謝產尿酸是核酸代謝產,三者都是食的代謝產。一般來說,人的蛋白質含量相對固定,飲食習慣變化不大,因此每天產生的這三種質量也是相對固定的。尿酸經過腎小球濾過后,腎小管還要重吸收和再分泌,因此影響尿酸水平的因素很多。而酐經過腎小球濾過后,腎小管不再重吸收和再分泌,因此腎小球的濾過能力(也就是腎功能)直接影響酐水平。如果腎功能正常,即使每天產生的酐較多,腎臟也能夠將其排出外,將酐值維持在正常水平。如果腎功能下降,腎臟無法有效排出酐,酐就會升高。一般來說,酐升高表示腎功能異常,而老年人的酐可能仍然于正常范圍,但腎功能可能已經下降。腎臟的形態檢查是通過彩超聲檢查來實現的。正常人的腎臟長度約為10cm,腎皮質(主要是腎小球)厚度約為1.5cm。如果腎臟增大,可能是腎臟水腫、早期糖尿病、多囊腎或腎囊腫等疾病的表現;如果腎臟長度小于9cm,或腎皮質變薄(小于1.3cm),可能是各種慢腎臟疾病的中晚期表現,此時大多數腎小球已經化,酐升高,腎功能中重度衰竭。如果兩側腎臟大小相差超過1~1.5cm,則表示較小的那側腎臟已經萎,可能是由于腎脈狹窄、先天腎發育不良等疾病引起。先天腎發育不良時,一側腎臟較小,而對側腎臟會代償增大。腎脈狹窄,尤其是脈粥樣脈狹窄,會導致腎臟缺影響較大的一側腎臟明顯變小,而對側腎臟可能正常或輕度小。腎臟彩超檢查還可以發現是否存在先天腎發育不良、腎囊腫、腎腫瘤、腎和輸尿管結石等。

腎小球濾過率(GFR)是評估腎功能的關鍵指標。如前所述,酐的產生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真正反映腎功能水平。因此,年齡、別、形、高、量和膳食結構等因素都會影響酐水平。例如,老年人的會萎,新陳代謝減慢,進食量也會下降,每天產生的酐量并不多,即使腎功能明顯下降,酐水平也不會過高。而年輕人,尤其是那些進行過度鍛煉或同時使用增產品的人,每天產生大量酐,即使腎功能正常,酐水平也可能輕度升高。因此,專業評估腎功能主要依靠GFR。GFR也是對腎臟病嚴重程度進行分期的唯一標準,CKD(慢腎臟病)的分期就是據GFR來劃分的。CKD一期表示GFR>90ml/min(腎功能正常),CKD二期表示GFR 60-89ml/min,CKD三期表示GFR 30-59ml/min,CKD四期表示GFR 15-29ml/min,即重度腎功能衰竭,CKD五期表示GFR <15ml/min或已經接析治療,即尿毒癥。

對于懷疑存在腎脈狹窄、冠狀脈狹窄以及全脈狹窄等況,或者患者出現腎臟萎的癥狀,可以進行CT腎脈造影。該檢查方法與CT冠狀脈造影類似,可以判斷是否存在腎脈狹窄以及狹窄的程度,從而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腎脈支架治療等措施。

腎臟特別容易到自免疫系統的攻擊而發生損傷,常見的自免疫疾病如系統紅斑狼瘡、系統管炎、風和類風關節炎、強直脊柱炎等都會導致腎臟損害。因此,在發現蛋白尿后,應進行抗磷脂酶A2、風三項、自、免疫球蛋白、ANCA、沉等檢查,以明確病因,進行鑒別診斷。

腎活組織檢查是診斷腎臟病的金標準。對于尿蛋白定量超過1g/24h或原因不明的腎損害等況,為了明確診斷、確定病因、制定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后等,應進行腎活組織檢查,包括學顯微鏡檢查、免疫熒顯微鏡檢查和電子顯微鏡檢查等。盡管腎穿刺對于明確腎臟疾病的診斷、制定治療方案、評估預后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患者對此常常存在誤解,擔心疼痛和腎損傷等。實際上,腎穿刺只會在局部麻醉時稍有疼痛,而兩個腎臟總共有200萬至240萬個腎小球,腎穿刺一般只取出30個左右的腎小球,相對于200多萬個腎小球來說,如同大海取水,不會對腎臟容量造影響,就像檢查時不會引起低和貧一樣。對于腎臟疾病而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確治療是避免疾病惡化的最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