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月前,郭士發現自己的白帶發黃,量也比平時多。正好得知某門診提供免費檢查,于是匆匆去做了道檢查。醫生僅僅經過簡單的檢查后,就告訴患有宮頸糜爛和宮頸炎,還表示這兩種病有致癌的高風險。郭士非常害怕,急于求醫,于是了激,但在手前并沒有進行細胞學檢查。手后的3個月復查結果并不理想,醫生建議2個月后再次進行激治療。然而,由于工作調搬到了離醫院很遠的地方,所以沒有再去復診。

宮頸糜爛這一名稱誕生于1850年,因為觀察到宮頸發紅像疹或潰瘍一樣,所以被稱為宮頸糜爛,并一直沿用至今。很多對宮頸糜爛到恐懼,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字讓到害怕。病理學上,糜爛是指表面上皮的落和潰瘍。當一些因素導致覆蓋在宮頸表面的上皮落時,它只是病變過程中的一個短暫階段。實際上,臨床工作中常見的是柱狀上皮生長替代鱗狀上皮,這被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而不是宮頸糜爛。柱狀上皮很薄,像一層紅的塑料薄,使得下面的管容易暴而呈現紅,所以看起來像是潰爛。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與雌激素水平變化有關,屬于生理變化,并非病理變化。糜爛樣改變只是一個臨床表現,可能是生理的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也可能是病理的改變,如某些染、慢宮頸炎、宮頸上皮瘤變以及宮頸癌的早期表現。單憑目測的糜爛樣改變就進行治療是不正確的。因為大多數糜爛樣改變只是一種生理現象,治的婦可能并無疾病,此時治療會給們帶來心負擔和經濟損失。如果不分病濫用治療手段,即使做了激,病仍可能復發,同時還會掩蓋原來的病,延誤治療。在行治療之前如果不做宮頸細胞學篩查,可能會錯過宮頸癌或癌前病變,這對患病婦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對于發現宮頸糜爛樣改變的患者,應據是否有臨床癥狀、分泌和相關檢查結果來區分病理和生理。對于病理的改變,應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對于沒有癥狀的生理改變者,不需要特殊治療,但需要排除染以及宮頸上皮瘤樣病變和宮頸癌。數生理改變者可能會出現白帶增多或后出等癥狀,可以選擇理治療,如激療法、微波療法、聚焦超聲治療技、冷凍療法和利普刀(LEEP)治療等。激治療通過束照破壞糜爛面的柱狀上皮,使其壞死、結痂落,以便新的鱗狀上皮長出。后宮頸有一定的創面,如果患者不注意保持外清潔衛生,可能導致宮頸炎癥,引起后出。在宮頸尚未完全恢復的況下進行生活,也會刺激出。此外,異常流也是宮頸息、宮頸癌等婦科疾病的常見癥狀。

“糜爛會增加患宮頸癌的幾率嗎?宮頸就代表宮頸健康嗎?”這是一些常見的問題。臨床檢查時,宮頸癌患者的宮頸表面可以有糜爛樣的表現,也可以是的。宮頸糜爛樣改變者在接理治療后,常會誤以為糜爛樣改變消失了,以后就不會得宮頸癌,然后就不再進行宮頸細胞學篩查,這反而增加了未來患癌的風險。宮頸癌是常見的惡腫瘤之一,它是宮頸鱗狀上皮發生異常改變的結果。人頭瘤病毒(HPV)染,尤其是高危型的持續染,是引起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大多數HPV染僅為一過或間歇染,如果機免疫功能正常,HPV通常會自然消失,無需特殊理。只有部分人會持續染,最終導致宮頸癌的發生。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年輕宮頸癌患者約占同期宮頸癌患者的15%~20%。學者們通常將年齡≤35歲的宮頸癌患者稱為年輕宮頸癌。宮頸癌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得到早期診斷。對于年輕宮頸癌早期病例來說,無論是手還是放療,都有較好的效果,5年生存率達到95%左右。因此,及早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對于宮頸疾病的預防至關重要。建議每年至進行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如宮頸涂片或TCT),有條件的話還應該檢查是否存在高危型HPV染(2-3年檢查一次即可)。如果這兩項檢查結果都為,基本上可以排除宮頸癌前病變或宮頸癌的可能,即使存在糜爛樣改變,也不必過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