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一個概念做"上火",指的是人部的一種炎癥狀態。這種狀態常表現為紅腫熱痛,例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腫痛、傷口化膿、臉上長痘痘等。中醫認為這種狀態與火的屬有關,而西醫則稱之為細菌染或各種微生染。雖然語不同,但癥狀與中醫的上火狀態相似。

一旦出現上火的況,就需要使用退火藥來緩解。退火藥可以是涼藥或寒藥,中醫稱之為寒涼藥。這些藥的味道通常是酸、苦、咸。而西醫的退火藥則包括青霉素、頭孢菌素和鏈霉素等。中醫中的退火藥種類繁多,黃連、黃柏、知母、連翹、梔子、大黃、龍膽草、白花蛇草、公英等等,有的地方甚至將其作為野菜食用。這些藥大部分都有苦味,就連青霉素膠囊都非常苦。

為什麼苦味藥能夠退火呢?唐榮川在《本草問答》中解釋了這個問題。苦味藥本質上是火的味道,而苦味則代表著火達到極點后的味道。當極則復,生,以卦論,離火中含有坎水的象征。因此,藥中含有火味的同時也包含著水,能夠降低火的作用。例如,黃連的苦味能夠瀉心經的火,梔子的苦味能夠瀉心包絡的火,連翹的苦味則能夠清除心包和上焦的火。黃芩、膽草和胡黃連的苦味能夠瀉肝膽的火,大黃則能夠瀉脾胃的火。而微苦的藥則帶有火的味道,例如艾葉、故紙、戟天和遠志等,這些藥有補火的作用。

不同的退火藥之間有著細微的區別。黃芩、黃連和黃柏是寒而燥的藥,被稱為退火三寶。其中,黃連的苦味是黃芩的十倍,而黃柏又是黃連的十倍。因此,黃芩的作用較為輕飄飄,主要治療肺部和頭面部的火;黃連則主要治療心臟和胃部的火;黃柏則用于治療腎虛的火。龍膽草則有一定的木,進后與肝臟有相應的作用,用來清瀉肝膽的火。知柏地黃丸則用于治療虛火旺的況。這些藥在不同的臟腑和部位有不同的退火作用。

除了從寒涼和燥潤的角度觀察退火藥,還可以從臟腑、氣分和分的角度來觀察。牡丹皮和地骨皮可以瀉除五臟和骨髓中的火;生地黃則能夠退中的火;大黃則通過腸道將火排出,常用于治療便和破瘀;生石膏則可以瀉中的火;石則可以利人的孔竅,通過小便將火排出。這些藥據臟腑氣分和分的不同,有不同的退火作用。

總之,退火藥種類繁多,每種藥都有其獨特的退火作用。了解這些藥的特點和使用方法,對于人們在生活中遇到上火的況時能夠更加科學地選擇合適的藥進行治療。